國內新能源車有多卷?近期,大眾集團再投25億歐元,拓展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其核心是打造一個全新的CMP平臺,目標直指國內尚處于“空白階段”的純電動廉價車型。之所以說“空白”,是因為10萬元左右價格區間的純電車型,現階段還充斥著大量“非大廠產品”,以及“大號代步車”等等。身為國際大廠的大眾汽車直接下場,會形成降維打擊嗎?
大眾純電動的PQ34,還是MEB青春版?
即便只聊新能源,大眾集團在不聊更高階的PPE,甚至是J1平臺的情況下,也已經有MEB這一純電平臺,以及依托燃油車時代的MQB、MLB的Evo升級版平臺。既然全新的CMP平臺是針對廉價車型,那么它的定位也很清晰,就是覆蓋MEB平臺以下的產品。
為此,大眾將會把原來的MEB平臺升級至MEB+,從而給CMP平臺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至于原來燃油車平臺的Evo升級版,預計將專心覆蓋逐漸輕混化的燃油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參考MEB平臺至今最低覆蓋至ID.3的情況,CMP平臺預計將覆蓋標準A級車,甚至是定位比A級更低的車型。結合大眾ID.3的市場表現,基于CMP平臺打造的產品,將很可能覆蓋10萬元左右的純電動車市場。
CMP與MEB的搭配是不是很熟悉?在MQB平臺之前,大眾汽車就憑借PQ34+PQ35的組合,覆蓋了從A0至B級車市場,并帶來了諸多經典車型。其中PQ35就類似MEB的定位,主打從高爾夫、速騰等A+級車型開始,并向上進行覆蓋。而全新的CMP平臺,就像當年的PQ34的定位。后者締造了國民級家用車大眾朗逸,這顯然也是CMP平臺想在純電時代復刻的操作。
當然,大眾想復刻經典,還是要從已有的MEB平臺上著手。簡而言之,就是在MEB平臺上做減法。畢竟對于“復刻朗逸”這種思路來說,MEB的技術儲備還是過剩的。而這種過剩,又主要表現在家用A級車不太在意的性能以及操控部分。
比如說覆蓋電四驅,或者說滿足電后驅的動力系統。以及兼容后置大電機的底盤結構。后驅當然能夠帶來更多操控樂趣,在新能源時代,前驅與后驅的成本差異,已經沒有燃油車時代那么大。甚至附帶的傳動效率,也就是省油(省電)效果也不再明顯。但想要發揮后驅的優勢,需要后橋電機有足夠的馬力。在討論“無后驅不豪華”這個觀點時,我們總是忽略了,燃油車時代的后驅車,其實大多是有大馬力作保的。
眼下CMP平臺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明顯會削弱動力。既然發揮不出后驅效果,那還不如直接用前驅。因為站在控制成本的角度來看,前置電機還可以釋放后懸架需求。在需要保留后置大電機的前提下,新能源車的后懸架幾乎只能在標準五連桿與H臂多連桿之間二選一。無論選誰,都會帶來調校與制造成本上的明顯壓力。但剔除后置電機需求后,即便純電動車,也可以回歸MQB的四連桿式后懸架。甚至是“一步到位”,撿起支撐性強、成本又極為友好的扭力梁式后懸架。
10萬元買大牌、大空間電動車,還能有800V?
借鑒現有基于MEB平臺的ID.系列車型的產品價格體系。在削減動力系統,替換后懸架結構之后。從技術角度來說,對于立足CMP平臺的全新大眾純電動車,其市場價格覆蓋10萬元左右,應該已經不是難事。但便宜并不是萬能的,用戶群體還需要知道,新平臺到底能帶來什么。
首先最為明確的就是大空間。這點其實也很好理解,即便是MEB平臺中,眼下尺寸最小的車型。大眾ID.3也有2765mm的軸距表現,軸長比更是接近0.65。這便是純電動平臺的魅力所在。在拋棄傳統發動機艙布局之后,車輛的配重、軸距、空間設計,從來沒有如此簡單過。而且如果是直接拋棄后橋獨立懸架,那么后排的空間還會更為充裕。
至于說換成前驅之后,會不會變相擴大發動機艙空間,導致其軸長比,或者實際應用空間要小于MEB平臺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因為MEB平臺本就可以兼容前橋電機。并且在四驅的情況下,其前電機還是以大力出奇跡著稱的異步電機。如果前軸使用功率密度更大的永磁同步電機,那么借鑒現階段大眾ID.系列前電機80kW的功率水平。大眾CMP平臺前置電機保持在100kW左右的功率水平,是符合技術推算的。再結合大眾ID.3的后置電機最大功率不過125kW,照此推算下來的大眾CMP平臺A級車,即便尺寸更大一些,其性能儲備也足以應對日常家用需求。
另一個對純電動車而言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續航里程。雖然定位要比MEB平臺更低,但單次補能后的純電續航里程,CMP平臺大概至少會保持MEB平臺的水平。先說有利的部分,底盤的變化、后電機的省略,以及潛在的車身尺寸加大等因素,都使得大眾CMP平臺打造的車型,有更多空間去布置動力電池。而不利的部分是,從成本角度還有大眾和國軒高科的合作趨勢,以及后者更專注磷酸鐵鋰賽道來看。基于大眾CMP平臺打造的產品,很大概率會使用磷酸鐵鋰電池。
當然,結合神行電池、金磚電池的案例來看,磷酸鐵鋰電池的容量密度也已經今非昔比。所以結合以上信息來看,大眾CMP平臺打造車型的續航表現,至少應該保持在如今大眾MEB平臺打造的ID.系列的水平。更關鍵的問題是充電速度,800V這個話題在兩年前,大眾即便是MEB平臺也會明明白白告訴你,400V就是最好的選擇。但在眼下揭曉CMP平臺的同時,大眾也明確了升級后的MEB+平臺,將擁有更快的充電速度。放在眼下這個時代,將“更快的充電速度”與800V畫等號,似乎也并不違和。
如果MEB+納入800V范疇,那似乎意味著,大眾整合現有平臺,構建SSP架構的動作被加速了。那么,回到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話題,新生的大眾CMP平臺,有希望坐上SSP架構的餐桌嗎?至少從技術角度來看,并沒有拒絕CMP上桌的瓶頸。在電池部分,SSP大家庭中,作為區分的核心是電芯材料。即,入門的磷酸鐵鋰,中間部分的高錳材料,以及高端定位的高鎳材料。在磷酸鐵鋰攻克800V之后,以上標準電芯也就不存在適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