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官,才算得上“為政以德”?千百年來,中國古人又是如何界定官員的品行、培育清廉之風的?7月15日,“為政以德——中國古代官德文化展”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展覽從思想源流、制度保障到實踐傳承,借助實物、多媒體互動與場景復原,系統呈現了中國古代官德文化的演進脈絡與精神內核。置身其間,觀眾不僅能觸摸歷史的溫度,更能在一代代賢吏清風中,汲取為政以德的智慧與力量。
展覽現場照。(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展覽設在國子監廣業堂。步入展廳,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展墻前赫然醒目的“為政以德”四個大字,腳下是象征大地的黃色地板,抬頭仰望,頭頂則是一片深邃浩瀚的藍色星空天花板,其中一顆“北辰星”熠熠生輝。展覽策展人、孔廟和國子監研究館員孔喆表示,這一獨特的空間設計蘊含深意:黃色作為五行之一的“土”色象征根基與承載,“北辰星”則呼應孔子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寓意為政者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如北極星一樣安居中央,以道德感召萬民。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官德文化積累深厚。展覽的第一單元“官德思想 源遠流長”聚焦官德思想的起源與發展。傳說中堯舜時期,人們就已經意識到道德對于執政者的重要性。我國有史可考的職官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官德思想也于夏商時期發端。展墻上展示的“官”“德”二字的甲骨文模型便是一個佐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官”和“德”二字。
展覽展示的“官”“德”二字從甲骨文到楷體的演變。
及至西周,官制與禮樂相結合,推崇“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春秋戰國時期,官德成為諸子百家闡釋的重要議題。展墻上印有的諸子頭像及其治國觀點猶如百家爭鳴之聲在展廳內回蕩: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老子提出崇尚自然的官德思想,主要體現在清靜無為、利物無爭、慈心無私、知足無欲;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強調“仁政”,提倡仁政愛民、仁義禮智、行己有恥、浩然正氣等;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主張的官德思想包括奉法無私、威嚴行政、清廉方正等……
百川歸海,諸子匯流。孔喆表示,在官德思想形成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相關部分與道家、法家爭鳴、融合,最終形成了以儒家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的官德思想體系。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其“德治”的理論體系也被奉為歷代官德修養準則。
展覽展出的南宋“觀德”碑圖片。(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不論是上古時期官德思想的萌發,還是漢代“獨尊儒術”后形成的“德治”理論體系,均通過展品得以具象化呈現。例如,展出的《尚書》影印本中關于“為官九德”的記載,印證了早期統治者對德行的重視;展出的《大學》碑拓片中關于“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的論述,體現了官德思想中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理念。
展覽從左至右分別展出的《甲骨文字典》《史記》影印本、《尚書》影印本。
展覽展出的《大學》碑拓片。
內容豐富、架構完整的官德制度在歷朝歷代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為官德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展覽第二單元“制度完備 保障德行”以“官德制度”為核心,從漢代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的科舉制,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
其中特別設置的“審音御史”沉浸式體驗區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據介紹,全國各地文化發展水平不一,科舉鄉試中各省份錄取比例也有所不同。清朝初年,一些考生為謀取錄取機會,甚至冒用他省籍貫參與考試。為防作弊,乾隆年間特設“審音御史”一職,專責憑借考生口音判斷其真實籍貫。在沉浸式體驗區,觀眾便能化身審音御史,聽鄉音,辨籍貫,感受古代選官對德才兼備的嚴苛要求。
第三單元“言行實踐 中流砥柱”聚焦歷史上的官德實踐。通過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諸多官德著作、家訓、官箴等史料文獻,展現了“清、慎、勤”“修身為本”“誠意正心”等道德實踐。多媒體互動裝置還收錄了歐陽修等20位歷史名臣的廉政事跡,觀眾可通過觸控屏查閱其政績與評價,在互動中更為深刻地體會到官德的社會影響力。
展覽現場照。(北京市文物局供圖)
作為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精心打造此項專題固定展覽。該展覽不另收費,自今日起作為常設展向社會公眾長期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