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辦負責任的教育 育有擔當的新人”上海大學附屬嘉定留云小學辦學成果展示活動舉行。作為一所成長中的學校,上大云小正在辦學實踐中不斷發現新的增長點。
“咻~”航模飛馳,波浪翻滾,一場精彩刺激的電動模型繞標追逐賽正在學校紫藤廣場上演。加速、繞航、急轉彎,海模社團的同學們手持遙控器靈活地操控著航模,進行技術與速度的較量。
在這群參賽者中,四年級(2)班的王成博表現尤為出色。在他看來,難度最大的部分是在到達標志點時的轉彎控制:“如果轉彎過早可能會漏掉標志,過晚就會撞到墻壁導致航線加長。在速度與精準之間尋找平衡點,正是這項競賽的樂趣所在。”
據了解,海模社團是上大云小創新工坊的一部分,該工坊還涵蓋了碳中和社團、三模社團和青創社團等,旨在將科學知識和創新理念貫穿于日常學習和活動中。井蓋異常情況監控、制作可重復使用口罩、旅游景區女廁排隊的解決辦法……在一次次項目實踐中,學生們將科學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也在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屢獲佳績。
走進學校的巖彩課程專用教室,各種巖彩基底材料、礦物色顏料和巖彩藝術衍生作品有序排列,幾乎媲美專業美術工作室。學習巖彩一年多的周梓欣熱情地向大家介紹這幅《未來的我》:“我用巖彩畫獨特的繪制方式‘層面疊加’畫了我自己。圓形的畫板就像一個小圓鏡照出未來的我,一個性格活潑、開朗自信的女孩。在背景后面添了星辰大海,是因為我希望長大能去遨游太空。”
“巖彩繪畫”是一個古老的畫種,其源頭可追溯至甘肅敦煌壁畫以及新疆龜茲壁畫。為了讓這項中國傳統藝術走進少年兒童的視野,上海大學基礎教育處重點打造引擎項目“巖彩課程走進中小幼校園”,將高校巖彩課程資源引入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體系。通過逐步探索,上大云小為不同年級學生量身定制了“穿越千年的巖彩畫”“尋找中華大地上的有色土”“巖彩再利用”等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到巖彩繪畫的魅力,還讓這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實現當代新生。
活動現場,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巖彩藝術家陳靜主編的《巖彩初識-造形篇》新書發布。“我們精選嘉定區中小學優秀美術教師組成課程轉譯項目組,從造型、色彩、材質切入,把巖彩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中的知識點轉譯成孩子們聽得懂、感興趣的內容。希望這本書的出版是一個開端,可以豐富現有小學美術教學內容,讓巖彩基礎美術教育有更多可能性。”陳靜表示。
7年的辦學歷程中,上大云小不僅在課程改革上持續發力,還著力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我們基于兒童立場,充分利用走道、花園等校園空間,打造巖語·匯跨學科學習空間、創客工坊、全學科閱讀長廊、書畫藝術空間、物聯網智慧農場等創新空間、育人場域,使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變得可親近、有溫度。”上大云小校長唐敏表示,學校始終把“責任教育”視為核心,先后獲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綠色學校、嘉定區武術足球布點學校等榮譽。未來,這顆“責任教育”的種子將朝著植根勁節、根深葉茂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