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馬斯克正式發布了他稱之為“世界上最智能AI”的Grok 4。
據稱,Grok 4在多項測試中表現突出,學術能力強,在商業決策、生物醫學研究等方面也表現不錯。
不過,發布會上的一個現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直播現場出現了大量華裔面孔,尤其是與馬斯克一同分享的兩位核心創始成員均為華人。接著有一張xAI 團隊的合影照片在社交媒體上瘋傳,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國人面孔。
追溯到2023年7月xAI成立時,創始團隊的12人中,有5位是華人科學家。
例如,xAI核心科學家之一的吳宇懷,出生于浙江,博士期間師從諾貝爾得主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
另一位xAI創始人張國棟,也是博士師從辛頓,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還有戴子航,曾是谷歌大腦的研究員,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
所以,社交平臺上的網友們表達了一種既有些自豪又有些糾結的心情。
一方面,為中國培養出的頂尖人才在全球AI領域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證明了華人并不是所謂“高分低能”,在技術前沿也能做出卓越成績。另一方面,又因為這些人才大多在美國工作而感到有些遺憾。
我認為,一個明確且可喜的趨勢是,華人科學家在全球AI領域確實擁有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而且其中有不少來自于中國。這和中國深厚的數學教育傳統和龐大的人才基數有不小關系。不過,背后人才外流情況也值得注意。
華人與AI
首先,在AI這個最前沿的領域,華人確實非常重要。
不僅是xAI,在整個硅谷,華人科學家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最近,Meta從蘋果挖來的基礎模型負責人龐若鳴(Ruoming Pang)也是華人,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后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據稱,Meta為龐若鳴提供了價值約2億美元的綜合薪酬包。這相當于蘋果CEO蒂姆•庫克兩年半的薪資。
“兩億先生”龐若鳴
同時,Meta最新成立的超智能實驗室(Superintelligence Lab)中,首批公開的11名核心研究員有6位是華裔或具有中國教育背景,其中有兩人畢業于清華大學、1人畢業于浙江大學。
OpenAI的情況也類似。比如其多模態模型核心團隊一半來自中國,其中浙大校友畢樹超團隊主導了跨模態模型聯合訓練,北大校友翁荔則主導了安全防護系統的開發。
近期,畢樹超又加入了Meta,負責多模態基礎模型架構的開發,據說含股權激勵的長期合約的薪酬包高達數千萬美元。
翁荔也加入了OpenAI前CTO創辦的新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成為了初始創始人,也是公司唯一的華人高管。
翁荔
再如,有“AI教母”之稱的李飛飛所創立的新公司中,三分之一是華人,其中半數畢業于清華北大等中國學校。
英偉達CEO黃仁勛也曾直言中國在AI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是中國人。
盡管這一說法略顯夸張,但據智庫MacroPolo發布的報告,2024年美國頂級AI機構中的華人研究員占比約為40%,超越美國本土研究員,成為美國AI研究的絕對主力。
教育
我想指出的是,這個趨勢的背后也有其必然性。
直接原因在于,華人群體在全球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中占據了重要位置,許多早期出國的中國人也已成為美國各大實驗室和公司的技術骨干。
不過,我覺得,如果更深挖一層的話,會發現,這次AI領域中華人、尤其是中國教育背景的研究人員顯著增多,超過了印度裔、歐洲裔以及日裔、韓裔研究人員的數量,和中國成熟的教育體系和中國學生的特點不無關系。
第一,中國教育非常重視數理基礎。
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競賽中,中國隊15次獲得團體總分世界第一,遠超美國和其他國家。中國孩子在數學領域的能力可見一斑。
不少奧賽尖子通過保送等機制進入頂尖大學深造,奧賽成績也變成了升學的重要指標。這雖然讓國人對奧賽趨之若鶩,加劇了教育的內卷,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數學、信息學等學科的重視,為AI時代孕育和發掘了大批人才。
第二,中國學生更愿意繼續深造,甚至攻讀博士學位。
近十年來,大量中國留學生赴美攻讀AI相關博士學位,使得華人在美國AI領域的人數和影響力水漲船高。這也是如今硅谷AI頂尖團隊里華人扎堆的重要原因。
即便近年來在美國政府的限制之下,赴美攻讀AI等所謂敏感領域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拒簽率有所上升,并且部分美國高校也控制了中國博士新生招收數量,中國籍學生攻讀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的人數仍然是印度籍學生的兩倍左右。
這也許是因為,印度學生更傾向于選擇通過一年半的碩士學歷加上OPT政策(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即選擇性實習訓練)進入硅谷大廠或IT外包公司工作,而不是從事學術研究。
最后,我也想強調一個客觀現實,各國圍繞AI人才的博弈日趨激烈,但美國憑借其開放的科研環境和豐厚回報,依然是全球AI人才的首選目的地。
不僅是中國留學生,約70%的AI博士畢業生選擇留美工作。前段時間,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和Deepmind的CEO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的對談中,也提到了歐洲面臨的AI人才流失問題。
如何吸引和留住本國AI人才,已成為各國迫在眉睫的課題。
然而,面對硅谷動輒百萬美元級的薪酬,中國企業在吸引頂尖人才方面確實面臨挑戰。我們或許可以從營造鼓勵創新和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提升AI產業生態和創業環境的方面著手,吸引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國,并讓潛在的AI人才愿意留在本土創業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