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重金懸賞的告示,一只走失的鴿子,讓兩位租住在北京胡同的外來年輕人結成“搭子”。電影《東四十條》5月23日在藝海劇院小劇場舉行上海首映,導演覃牧秋、詹涵淇做客“藝述電影”第32期活動現場,在映后環節與上海觀眾交流。
有人說《東四十條》拍出了鼓樓人民的青春感,覃牧秋表示,其實每個地方都有“鼓樓”這樣的地方,有很多年輕人聚集在那里,上演各種愛恨情仇。“片中的兩個人物做了戲劇化處理,他們其實沉浸在各自世界里,沒有真正在交流,但也是在互相陪伴。我們離開家鄉去北京、上海生活,也許就是為了找尋這種陪伴感。”
《東四十條》導演覃牧秋、詹涵淇做客“藝述電影”第32期活動現場
《東四十條》講述了東四和十條兩個住在胡同里的外地年輕人,因為發現了一張重金懸賞的告示,開始尋找一只走失的鴿子。他們在胡同的各個角落,經歷了春夏秋冬,感悟了生活的真諦。“東四十條”即東四第十條胡同,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路口,影片中出現大量鼓樓的鏡頭,展示了北京胡同四季的風景。
影片情節性不強,幾乎以東四、十條看似意識流的對話撐起全片,有點像胡同版的“等待戈多”。他們坐在蔓蔓野草上發呆,在河邊垂釣、澡堂泡澡,甚至在廁所對面邊喝汽水邊探討如何給這些廁所做“大眾點評”。他們的閑談中充滿當代文藝青年的奇思妙想,也不無諷刺。在藝海劇院現場放映時,全場笑聲不斷,生活在大城市年輕人的漂泊感和自由隨性的狀態引發共鳴。
“藝述電影”第32期活動現場
覃牧秋和詹涵淇都是新人導演,這部成本僅20萬元的影片在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展映時,成為“頭號爆款”之一。“我們不敢自稱爆款,只是一部口香糖電影”,詹涵淇認為,也許因為平時大家看的嚴肅電影偏多,看到《東四十條》這樣的口香糖電影,會有放松、開心的感覺。
“藝述電影”第32期活動現場
“鼓樓這個地方雖然是在北京,但在電影中是一個架空的背景,它是那些不想進入正統社會、還想嘗試自己想法的人聚集的地方。有的人可能待了一年就走了,也有人一直待下去。”
為了節省成本,影片中有些道具是去借的,夜戲用的是路燈的“自然光”,還跟另外兩個劇組共享了場景。詹涵淇介紹,在創作時會先寫一段臺詞,找到兩個合適的角色和適合場景去試拍,覺得可以了,再去延伸。
活動紀念周邊
影片創作中也有各種靈感碰撞,結尾有一個東四、十條拎起凍結在冰面上的手機耳機聆聽冰下世界的鏡頭,讓不少觀眾覺得余味悠長。那天,兩個來自南方的導演原本打算在冰上凍一些道具,先用熱水在冰上澆一個洞,把道具放進去,再澆上冷水來凝固。“每次澆熱水時,都聽到冰面好像有裂開的聲音,我們一邊澆,一邊害怕地拿著熱水壺跑,循環往復了一個下午,突然看到旁邊有一個斷掉的耳機,我們開始思考,如果一個耳機從冰下面延伸上來,他們會聽到什么聲音,就拍了這樣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