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幾乎可以掌握所有客觀知識的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教育該何去何從?5月25日,2024中關村“教育+科技”創新周在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開幕,主旨論壇上大咖云集,就“數智賦能更好的教育”主題建言獻策。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是什么樣的?北京大學原校長、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林建華從波普爾的“三個世界”講起。他說,波普爾認為世界分物質世界、人的世界以及知識世界,其中知識世界是指人創造的所有客觀和公共知識。
AI會是第四個世界嗎?林建華說,AI展示了巨大的威力,幾乎可以掌握所有客觀知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強大邏輯、思維能力。人的獨特魅力在于個人的知識和體驗有限,但具有獨特性,人性、激情及獨特體驗孕育創造力,而AI將使人的創造力更加強大。
林建華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應使人更加獨特。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將更加回歸教育的本質——釋放人的內在潛力。提供更好的學習成長體驗,要打開學科邊界、學習邊界和學校邊界,學習不再僅僅是書本和課堂,更是實際生活、工作的歷練,要利用社會教育和學術資源,在應用場景中研究與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黃榮懷也認為,在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是培養學生持續終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的創新能力、多次靈活就業的適應能力、不確定性狀況的處置能力和富智能環境中的生存能力。
黃榮懷說,人機協同教學已成為未來教育教學實踐形態的必然趨勢之一,要深化研究,建立標準,傳播經驗,明確相關技術的準入標準,構建安全的人機協同教學環境,發布人機協同教學實踐指南和教學標準,促進教師在教學各個環節中使用智能技術的規范性,同時引導學生合理、合規地應用智能技術。學習者應從“被動接受”轉向“自我驅動”,在智能環境中通過與同伴、教師互動,以及與智能體的協同構建活動來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會副理事長劉益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所長姜朝暉,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等也圍繞數智時代拔尖創新人才甄選培養、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賦能學校教育等主題進行演講,共話“數智賦能更好的教育”。
中關村“教育+科技”創新周由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發起,已連續舉辦十年,成為圍繞教育創新開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本屆創新周活動將持續至6月2日,包括多場平行論壇、教育工作坊、參觀訪學、教育創新應用體驗展等,內容涵蓋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學校育人模式創新、數字教育內容建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產教融合發展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