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近幾年國內外均涌現出了一大批造車新勢力。經過殘酷的淘汰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造車新勢力們正以恐怖的速度崛起,而海外的造車新勢力卻是哀鴻遍野,死的死傷的傷。
大家明明同路,為何卻是不同命呢?
今天我們主要聚焦4家已經上市的海外造車新勢力,它們分別是VinFast、Rivian、Lucid和Fisker。
VinFast,一家背后站著越南首富潘日旺的汽車品牌,最開始是做燃油車,后面全面轉型電動汽車,號稱東南亞特斯拉。在去年,該品牌通過SPAC的方式于美國上市,首日股價便拉升255%,一舉超過通用和奔馳等傳統老牌車企業,成為當時全球市值第五的上市汽車公司,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可惜該品牌的產能遲遲提升不了,當初畫的大餅成為泡沫,這導致其股價一瀉千里。根據信息來看,VinFast今年第一季度的收入為3.026億美元,同比下滑31%,一季度虧損1.508億元,如今其資金層面已經出現問題,未來能夠全球擴張的可能性并不大。
Rivian,被稱為特斯拉殺手,它與特斯拉之間的關系并不和諧,之前經歷過挖墻腳的訴訟風波,有點類似于吉利與小米,業界普遍認為Rivian和特斯拉是美國最好的電動汽車公司。根據財報來看的,Rivian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上漲至12億元,幾乎是翻了一倍,這與其工廠整體改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其凈虧損卻擴大到了14.5億元。根據外媒最新消息,Rivian方面宣布已收到伊利諾伊州發放的8.27億元補貼,用于擴大其諾馬工廠的業務規模,從而生產品牌最新車型R2,資金和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是Rivian當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Lucid,一家來自于美國加州的造車新勢力,走的是高端豪華路線。目前Lucid只有兩款車型,分別是轎車Air和SUV車型Gravity,定位有點類似于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在今年一季度,Lucid的主力車型Air銷量增長了40%,但是公司產量難以達到預期。其第一季度營收為1.73億元,相比同期有所改善,一季度凈虧損6.85億元,相比同期略有縮減, 不過這樣的虧損規模依舊相當恐怖。截止到一季度末,Lucid的現金及等價物儲備還剩22億元,其中有10億元來自于沙特阿拉伯共同投資基金,正如馬斯克所說,沙特金主爸爸是Lucid能存活的唯一原因。
Fisker,此前曾被冠以汽車界的蘋果,一家如今處境類似于高合的美國造車新勢力。在今年2月份,Fisker因股價連續30個工作日收于每股1美元以下,收到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不合規通知,面臨被摘牌的危險。3月份該公司宣布將裁員15%。同時公司高管明確表示,如果沒有新的資金來源,公司現有資金可能不足以支撐未來12個月的發展。現階段,該公司已在監管申報文件中承認,若無法履行債務,將不得不在30天內申請破產保護,未來Fisker極有可能被傳統車企所整合。
從以上各個海外造車新勢力的處境來看,他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能活多久主要是看背后金主的態度。那么問題的關鍵便來了,同為造車新勢力,國內與海外之間的差異為何這么大呢?
車叔認為原因主要有三,生存“土壤”、產業鏈、品牌自身。
放眼全球,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一樣這么適合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政府對產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包括政策補貼,購置稅減免等等,而且都是落到實處的實惠。反觀,海外市場對于電動新能源汽車的需求較為疲軟,參與者往往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導致資源短缺與生存壓力增加。國內與海外,新能源車生存的土壤天差地別。
其次,與產業空心化的海外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從研發到制造,從零部件再到整車組裝,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就以新能源汽車關鍵的動力電池舉例,2023年中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企業Top10中,有6家都在中國,中國玩車新勢力“足不出戶”便可打通全產業鏈,這得減輕多少運營壓力?而就產業生態來看,海外造車新勢力天生便面對困境。
最后,受以上因素的影響,海外造車新勢力在定價上一直是曲高和寡,這導致海外用戶的購車成本和用車成本一直降不下來,這誰還愿意買單?事實上,就連如今的純電一哥特斯拉當年也差點因為量產和定價問題而倒閉,后來在中國建立了上海超級工廠才獲得新生。
車叔總結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今這場新能源造車馬拉松已經來到了最艱難的階段,諸多國內以及海外造成新勢力紛紛偃旗息鼓。在諸多有利因素的加持之下,國產造車新勢力的處境對比海外造車新勢力要好很多,并且在產品和技術上已經做到了絕對領先。不過我們也該清醒的認識到,馬拉松比拼的終究是耐力,如今距離最終的終點還有很遠,國產新能源車企應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