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袁曉輝教授與長沙學院和武漢大學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上發表了題為“Small wetlands:Critical to flood management”的Letters文章,該論文被選為同期Letters封面。
該文章針對河流防洪管理難題,提出系統地規劃和構建覆蓋全流域的、基于小型濕地群落的生態防洪體系,并與河流的堤防加固、導流工程、水庫群調度等技術干預措施協同,有效提升極端情境下河流防御洪水的能力。該研究成果為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可持續的河流防洪管理提供了創新方案和可行方法,為“雙碳”目標下我國流域水風光儲一體化開發、充分發揮流域水電潛能奠定了基礎。
袁曉輝,三級教授(2008年破格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碩-博就讀于原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
主要研究方向為優化理論、智能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及其在電氣工程和水利工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自2014年-2023年連續10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入選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和國內全球學者庫全球前5萬名頂尖科學家榜單。曾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內的各種獎勵10余項。
袁曉輝教授與合作單位共同提出了該文的總體研究思想、創建了可持續的防洪管理模型、開展了現場調查與分析研究等工作。
袁曉輝團隊在長江流域巨型水電站(群)多目標調控、黃河流域水沙調控、西南流域水風光儲一體化規劃與調度、兩湖抽水蓄能集群調控、低碳電力系統經濟調度、水電站機組故障診斷與仿真等領域進行了持續研究,并取得了創新性成果。該文研究成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的資助。
卓越的科學成果,離不開一流的人才隊伍。袁曉輝教授所在的華科大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群星璀璨”,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形成了“院士-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青年人才-省部級人才”高層次人才鏈。
濟濟人才相聚一堂,這里創造出了多個“敢為人先”的成果:
率先在國際上提出月球基地的中國解決方案,主持我國首個大規模月面建造研究專項,探索地外建造領域;
率先研制我國首個雪車雪橇智能訓練系統,打破了德國公司長期壟斷,助力北京冬奧鋼架雪車項目創造歷史最好成績,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得到科技部主要領導點名表揚;
聯合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率先開展下一代智能空中造樓機、無人駕駛推土機、推拼同步盾構機等“國之重器”研發;
首次提出凸動態規劃理論并證明了其收斂性,率先提出了水庫優化調度對策理論,成果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首次在我國成功實現水電站廠內經濟運行的閉環控制,率先提出了“數字流域”理論與方法體系,推動了水利水電工程多學科交叉發展;一批成果在長江流域控制性水庫群、梯級水電站、華中電網、南方電網等重大工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央電視臺報道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月面建造項目
在躬耕科研沃野的同時,強勁的師資力量也保障著學子的成長成才。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為每個班級配備專業導師,為每位本科生配備學業導師,深入指導本科生自主學習及參與科技創新活動;聘請業界院士專家為兼職教授,指導本科生深度參與專業實踐,提高實踐能力。指導本科生獲“挑戰杯”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擂主、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全國智慧城市與智能建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一等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近年獲得了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一直以來,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國家發展需要相結合,融入智能化建造、數字化水利、智慧化交通內涵,傳承發揚“務實、擔當、團結、奮進”的學院文化,未來,這里還將成為更多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搖籃”!#科學##科技創新##華中科技大學#
歡迎關注“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關于985、211、“雙一流”建設高校——華中科技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網、華中科技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招生辦公室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