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步入高中后,家長和孩子都有些蒙,假期提前預習的“能量條”在期中考試時,基本就消耗光了,很多小孩后面成績會越來越差。

期中考試后,考試成績讓孩子和家長不適應,其實這很正常。
以前聊過,為了減少孩子的壓力感,我一開始就給孩子說,你做為文章的參與者,觀察其它同學在做什么,自己做了什么,對比后總結一下給我聊,用所謂“上帝視角”、“潛伏”在學校,有種游戲的味道,讓孩子來研究高中學習過程。這種參與感,會明顯減少孩子的學習壓力。
高中只是一場學習的經歷,是一個過程。
孩子給我聊了很多孩子努力學習的“事跡”,我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導致入學成績類似的孩子到了高中后,成績就變的天差地別了。

先回來說初中,上了高中,就發(fā)現(xiàn)初中的知識真的是簡單啊。初中老師強調過一些學習方法,比如錯題本,甚至推薦學生上輔導班,效果確實是有的,其實,初中的學業(yè)進度是“慢”的,單元課程的進度往往兩周三周才教授完,作業(yè)量大,單元測試多,難點重點的解析老師能反反復復多次講解,只要是認真老師提的這些要求做了,中考成績不會差的。

但初中的學霸確實有許多到了高中成績就變得相對“差”了些,當然是人就有高矮胖瘦,其實高一期中考試后,同學之間拉開成績的的最大原因,就是智商。這個沒啥好講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其實是學習效率問題,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卷”的方法。
孩子講,上了這個以衡水模式的重點高中后,一開始就被周邊同學的“氣勢”震撼到了,原來傳說中的“拼搏”真的就在身邊,經常一抬頭就能看到周邊的同學都在伏案疾書,教室安靜的能聽到同學們筆尖劃過的“刷刷”的聲音,吃飯背書、跑操背書、升旗背書,熄燈后,偷著在廁所做題的是真的。
這種“卷”是傳染的。

于是乎,絕大多數(shù)同學們統(tǒng)一變成了“卷時長”,那最終變成了“卷身體素質”,孩子們睡得少,甚至不洗澡,不換衣服,晚上11點半才回宿舍睡,早上5點半就要起,這些時間里孩子們都做了什么呢?
無外乎是做“學案”、“刷《必刷題》、《五三》”、“整理錯題本”、“背單詞”。
我給家長們看一下,我特意留存的孩子從開學到期中考試完一個多月,除去國慶7天假期,大概50天里,孩子做過的“數(shù)理化”部分學案和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