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在全球的發展中展現出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AI已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象征,更已成為國家戰略中的核心要素。
在烏鎮峰會期間,眾多前沿AI產品亮相,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當下人工智能備受矚目的議題——人工智能未來將走向何方?互聯網與人工智能之間如何相互成就?新一輪人工智能如何驅動產業發展?
作為中國AI能力建設和推動AI產業落地的中堅力量,華為云給出了堅定有力的回應。正如華為云全球Marketing與銷售服務總裁石冀琳在“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的分享:作為互聯網和傳統產業雙強國家,中國的AI產業有機會雙管齊下,走出差異化之路。在這一進程中,華為持續在根技術上創新,將AI技術從實驗室帶入千行萬業,解難題做難事,同時聚合技術生態,構建泛在的、領先的、全球共享的AI新生態,與中國AI生態加速走向全球。
中美AI戰略形成差異化
人工智能正在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麥肯錫稱,生成式AI將推動未來十年全球GDP增長7%,約合近7萬億美元。IDC則預計,到2030年,企業在AI上平均每投入1美元,就會帶來4.6美元的間接效應。
在科學領域,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雙雙落入人工智能相關專家之手,諾貝爾獎正式邁入AI時代。為大模型提供動能的英偉達,10月開始市值數次超越蘋果;為人工智能制造高端芯片的臺積電,成功邁入全球十大公司行列。
實際上,人工智能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各國都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都發布了AI相關的目標及規劃。美國2024財年政府預算中,國防部、能源部等多個機構,累計向AI行業投入超過2511億美元。10月,美國拜登總統簽署首個關于“人工智能的國家安全備忘錄”,強調AI將對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稱,美國要建立全球人工智能使用政策。此前,2022年美國出臺《芯片與科學法案》,加強美國在全球芯片產業中的競爭力,并遏制中國等國家在先進芯片技術上的發展。
我國對AI發展高度重視,提出“人工智能+”行動,“以應用帶技術”加快實現技術迭代升級、增長動能轉換,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此過程中,中美AI戰略也在逐步形成差異化。美國AI技術更多地服務于其高價值的第三產業,這也是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包括如法律、金融、醫療、設計、咨詢等。
相對而言,在中國,包含互聯網在內的第三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互聯網普及率、經濟規模和技術水平全球領先。同時,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高比重,制造業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有著最豐富的工業場景和最海量的工業數據。
正如石冀琳所說,作為互聯網和傳統產業雙強國家,中國的AI產業有機會雙管齊下,走出差異化之路。
尤其今年以來,大模型不能單純卷參數、卷算力、卷能源,也要重視應用,已成為業界共識。中國大模型企業,更為理性務實。他們認為,沒有基于大模型的應用,大模型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中國企業與千行萬業鏈接的更為緊密,邊實踐落地,邊有側重的發展通用大模型,形成發展的閉環。
中國AI產業,追逐星辰大海
客觀地說,中國與美國在AI上存在差距。美國在算力方面領先于中國,幾大巨頭今年已從十萬卡集群邁向百萬卡集群。如OpenAI與甲骨文簽定協定,甲骨文在構建一個能源可支撐50萬卡集群的數據中心,微軟也向供應鏈下單30萬卡。而OpenAI在AI技術上,也扮演“探路者”角色,為行業提供方向和靈感。
但中國AI產業也從未停止追趕的創新。在石冀琳看來,過去一年,中國在AI技術生態的各個層面,都涌現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自主創新的公司,持續提升我們在算力、計算架構、學習框架、核心算法等根技術領域的能力,填補了中國在部分領域的空白,進一步推動中國AI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算力上,2024年,華為云在中國貴安、烏蘭察布和蕪湖部署了三大AI算力中心,通過云服務,為企業提供迫切需要的AI算力和全鏈路云化工具鏈。中國幾家云大廠也在結合增長的需求,攻堅關鍵技術,計劃逐步走向十萬卡集群。
在算法上,OpenAI年初演示文生視頻Sora后,未向公眾開放。而中國快手、生數科技等已迅速將這項技術開放應用。最近,美國漫威電影的一個AI宣傳片,也由中國文生視頻模型制作。一批通用大模型在持續開展技術摸高。如華為云今年推出了盤古大模型5.0,在全系列、多模態、強思維三方面實現全新升級。
在應用方面,大模型廠商與行業龍頭一起,走出了行業大模型的中國特色道路。進入2024年下半年,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的行業大模型,在快速浮出水面。如中石油昆侖大模型,首批落地18個應用場景。國家電網構建的電力行業大模型底座,探索六大專業領域AI原生應用,近期將對外公布成果。
行業大模型不只是行業版ChatGPT。行業已不滿足于淺層次應用,而是讓AI走入核心生產系統,解決難點痛點,真正發揮產業價值和商業價值。
如在上海寶鋼,華為云盤古鋼鐵大模型成功“打開”了高爐黑盒子,實現對爐況的精準預測,實現節能降耗。在高鐵行業,基于華為云盤古高鐵大模型的智能巡檢機器人,覆蓋6大工位,350多種復雜故障場景,故障識別準確率高達99%,進一步提升了高鐵巡檢質量。
石冀琳表示,大模型落地行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個行業大模型的開發與實踐,都是行業生產力的一次躍遷。
“過去一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把AI與行業核心業務系統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AI發揮最大價值,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基石。”石冀琳說。據悉,華為云盤古大模型已在30多個行業、400多個場景落地,與核心業務系統結合,推動AI發揮最大價值。
從本土“強音”到全球“交響”
11月中旬,一支由中東政府機構和投資機構組成的團隊,到訪北京,國內多家AI企業參與路演,為明年的中東交流活動預熱。
這樣的交流正在變得愈發頻繁。近兩年,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已成為中企出海熱土。出海企業和產業也百花齊放,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的決賽場地——可容納8萬名觀眾的盧賽爾體育場,就由中國企業承建。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被稱為出海“新三樣”。2021年,歐洲就已成為中國新能源車出口第一大區域。
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
AI產業的發展,生態建設是重中之重。在 AI 技術與應用取得突破之際,中國的AI企業也在積極走向海外,聚合全球生態,打造在AI生態的話語權。非凡產研數據顯示,全球約1500家活躍AI企業中,中國已達103家。而據SensorTower數據,2024年上半年,美國AI應用市場下載量排名前十的AI應用中,有三款來自中國。
在智能經濟的全球巨浪中,出海早已成為“必答題”,而出海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通過擁有全球化經驗和豐富全球生態的出海先驅企業,實現自身的全球化之路。
以華為云為例,它在全球范圍內聚合了技術生態,并以應用為導向,構建了全球AI商業生態。曾參與2022年足球世界杯卡通形象設計的AIGC公司來畫科技,就在進軍中東市場時,選擇與華為云合作,并融入華為云在該區域的生態里。去年11月,華為云發布“AI出海計劃”,宣布將在海外節點陸續上線大模型全棧技術,幫助出海企業構筑AI優勢。今年4月,昇騰AI云服務正式在香港開服,華為云在AI算力方面對出海企業形成新的支撐。5月,北部非洲首個公有云節點——華為云開羅節點開服,業界首個千億參數的標準阿拉伯語大模型發布,其ASR服務將覆蓋20多個阿拉伯語國家,準確率達96%,在模型層對出海企業形成支撐。
從去年到今年,華為云也在國內舉辦了面向海外不同市場的多場出海論壇。如面向歐洲市場,華為云搭建“中歐萬里云橋”,促成“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互動。越來越多的中國AI企業,正在與華為云等企業一起,走上“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
正如石冀琳所說,“我們正在奔赴一項波瀾壯闊的開創性事業。在AI的浪潮中,我們不僅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和推動者。”
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與華為云這樣的全面型選手同路,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而在這一進程中,AI產業生態正不斷共創實際價值,邁向全面智能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