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40年前比,這一次走過來,大不一樣了!”10月19日,站在遼寧省丹東市虎山長城上,眺望遠處的群山和蜿蜒于上的雄偉長城,中國長城學會首席專家、副會長董耀會感慨萬千。
10月20日,“跟著董耀會再走長城”團隊結束了虎山長城采訪活動,從遼寧丹東返程。這標志著這場持續4個多月、跨越9個省區市的大型紀行式采訪落下帷幕。
從渤海之濱的山海關老龍頭到河西走廊上的嘉峪關,再到鴨綠江畔的虎山長城,采訪團隊沿著萬里長城一路行走,沿途遇見了太多壯麗的風景、動人的故事、可愛的人物,讓我們一次次被震撼、被感動、被激發出驕傲和自豪。
這是一次跨越40年的重新行走,更是一次長城保護的全新見證。
40年前,董耀會走長城時,長城很多點段損毀嚴重。“那時的山海關老龍頭,僅存遺跡。而陽關,只有墩墩山上一座烽燧孤零零守候在無邊沙漠中。”他說。
40年后,長城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矗立在人們面前。“從文物本體搶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到開展研究性保護修繕,”董耀會說,“長城保護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內涵。”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各地對長城保護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修繕維護方式不斷優化,保護理念也從被動的搶救性保護向主動的預防性保護轉變,從注重長城本體保護向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轉變,長城保護不但有力度,也更有溫度、更科學。
大境門、八達嶺等地的長城保護者多次提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讓長城在保護中保持歷史印記;陜西榆林人通過幾十年接力植樹造林、防沙治沙,讓6萬余畝常綠樹木組成的防護林拱衛鎮北臺及附近長城;黃崖關長城不遠處的三界碑下,京津冀三地村民聯合起來,建立起長城保護協同機制……
這些長城保護實踐,讓董耀會不時回想起40年前的“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