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在各友商展臺間穿梭、引發廣泛關注的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不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僅在廣州車展鴻蒙智行展臺短暫亮相。盡管他保持低調,華為在本屆車展上的影響力卻無處不在。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本屆車展共計有13個品牌、數十款車型已官宣應用了華為智能化技術,涵蓋跨國汽車公司、傳統自主品牌大廠以及新興造車勢力。而去年,華為實際落地的產品僅在問界、智界、阿維塔以及北汽極狐部分車型上搭載。
華為在智能化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認知程度,是汽車公司為其投票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深圳引望公司今年在獨立化運營上有明顯進展,其作為智能化零部件供應商的角色更加明確。“不造車”的華為與汽車公司之間不再存在競爭關系。
鴻蒙智行依然是與華為綁定最深的品牌聯盟。今年廣州車展上,鴻蒙智行首次“四界”齊全。盡管尊界首款車型僅限部分專業人士品鑒,但其大面積黑色圍擋足夠吸睛。余承東稱,尊界首款車型S800“很大,很尊,很靚”,售價將在百萬元級別。
圖片拍攝/周姝祺
智能駕駛是華為與汽車公司合作最為廣泛的領域。比亞迪方程豹剛剛上市的新車豹8搭載了華為三激光雷達版本的高階智駕解決方案;奧迪與華為合作更為深入,后者為其打造了獨有的雙激光雷達版本方案,應用在奧迪最后一代燃油車A5L上。
傳統汽車制造商在智能駕駛領域起步比較晚,且多數習慣流程化的工程研發思路,短期內難以構建智能駕駛軟件算法的全棧技術能力。與其等待自研帶來的不確定性產品差異化,不如通過外部合作更快速解決研發難題。
引入華為作為智駕供應商,可以加快高階智駕上車時間表,及時滿足中國消費者對城區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需求,這對于豪華汽車品牌技術溢價至關重要。同時,華為已經通過多款車型的銷量成績,證明了其在刺激車型銷量提升方面的能力。
今年改款的嵐圖夢想家是首個搭載華為最新智駕系統和鴻蒙座艙功能的MPV,其10月銷量達到7808輛,超過騰勢D9。嵐圖汽車CEO盧放向界面新聞透露,與華為合作的嵐圖夢想家版本尚未開啟交付,但其智能化影響力的確提升了品牌關注度。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提供的數據是,華為智駕產品從去年開始對外供貨以來,全年智能部件發貨超過300萬套。到2024年底,搭載華為智駕系統的車輛將超過50萬輛。
圖片拍攝/王米琦
日系汽車品牌則青睞華為鴻蒙座艙技術。在選中Momenta作為智駕供應商后,東風日產和廣汽豐田都宣布將與華為合作,共同研發智能座艙功能。在中國市場步伐緩慢的日系品牌節奏突變,開始激進轉型,全面擁抱中國智能化供應鏈體系。
據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周鋒介紹,雙方以華為HI模式展開合作,即車輛定義、開發及銷售由東風日產主導,核心技術及方案支持則由華為負責。
廣汽集團也在今年掉轉方向,重新與華為達成合作。廣汽傳祺與華為共同推出的首款概念車型在本屆廣州車展上亮相。據悉,雙方將在明年推出SUV、MPV和轎車三大系列車型,全部應用華為智能化技術。
廣汽傳祺與華為合作首款概念車。圖片拍攝/周姝祺
從燃油車時代到智能電動車時代,汽車內核出現了質的變化,產業鏈上的話語權也發生轉移。艾睿鉑大中華區汽車咨詢業務合伙人章一超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指出,隨著汽車產業消費電子化,曾在筆記本電腦時代出現的“Intel Inside”模式將在汽車行業重演,供應鏈企業將獲取絕大多數利潤。
根據賽力斯日前披露的相關報告,華為車BU毛利率高達55.36%。并且由于邊際成本下降,華為車BU軟件和服務業務的毛利率達到86.17%。這是一個整車企業難以達到的高毛利率數值,也遠超于經營相類似智能化業務的行業其他智能化解決方案供應商。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透露,車BU獨立后的引望將專注于智駕和鴻蒙座艙兩大核心業務。并且,不同于傳統汽車供應商只是維修、換零部件掙生命周期內的錢,引望將通過軟件持續升級,提供新體驗和新功能來獲取收入。
華為“朋友圈”的極速擴張也讓其人力資源和硬件產能相當緊張,服務車型數量翻倍增長。一位汽車公司中層向界面新聞透露,汽車廠商排著隊和華為做項目。另有華為研發人員告訴界面新聞,華為盡可能采用通用化平臺技術方案,來同時滿足足夠多的客戶需求。
當寧德時代也要在廣州車展上搭設展臺、推銷產品和加大向消費者地推力度之時,華為無需臺前賣力吆喝。其在各個展臺的身影無不暗示著,華為距離成為“中國博世”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