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數字經濟之城,杭州正將其未來發展與人工智能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要求下,今年,該市圍繞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動作密集,其中既有“打造全國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輸出源地、數據共享高地”這樣的目標明確,又有成立人工智能產業聯盟般的行動舉措。對某一產業表現出如此重視,在其近年并不多見。
憑借對商業互聯網機遇的把握,杭州在過去二十年走到了數字經濟前沿。面向未來,該市官方用“開啟杭州發展下一個‘黃金二十年’的入場券”來比喻人工智能之重要性。
“一刻不能等”的杭州
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7年,脈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CEO黃可智今年有了一種更強烈的感受——在杭州,人工智能真的要“火”了。
2017年,他與伙伴聚焦重癥醫學方向開始創業,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臨床應用場景深度結合,為醫護人員、科室管理人員及科研人員提供臨床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助力ICU重癥科室在臨床、質控、科研等方面的數智化能力提升,進一步打破傳統信息化遇到的技術瓶頸。
談及上述感受由來,黃可智稱,“今年杭州‘隔三差五’就會有新部署新動作,這與往年明顯不同。對我們來說無疑是積極的信號。能為公司在人才引進、技術創新、市場合作等方面帶來新的拓展空間。”
如其所言,從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在國內已被視作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杭州表現出的緊迫感尤為明顯。
今年開年不久,杭州市委主要負責人就專題調研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杭州市及多個區縣的政府工作報告亦明確加強人工智能布局。
2月,杭州“新春第一會”上,浙江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劉捷兩次提及Sora,分別表達“加快改革、加快發展,適應和搶抓人工智能新機遇”和“將算力成本降到最低”之意。
杭州市人工智能產業聯盟成立現場。王逸飛 攝
3月,杭州成立160家成員單位組成的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帶動人工智能產業跨越式發展;發布國內首個成果轉化領域大模型“智者大模型1.0”。此間杭州官方也密集發聲,提出“把高水平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作為深化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的首要任務”“全力打造全國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輸出源地、數據共享高地”等。
數日前,《杭州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顯示,杭州目標到2026年實現智能機器人全產業鏈工業產值超500億元,爭創智能機器人國家級產業平臺。
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劉捷曾公開表示,杭州要進一步強化“一絲不能變”的戰略定力、“一刻不能等”的主動精神、“一步不能慢”的緊迫意識,增強“大興科技、大抓創新”的自覺。當下,人工智能正是反映這種態度的一面鏡子。
手握多重優勢
打造全國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輸出源地、數據共享高地,體現著杭州的雄心。在專家及業界看來,杭州實現上述目標也有多重優勢。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蘭建平表示,近期杭州對人工智能的一系列布局,與其“數字經濟第一城”的城市定位密切相關,這是杭州在高質量發展時代推進數字經濟創新深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順勢而為之舉。
他認為,一個產業走向成功,最重要的要素在“人”,這正是杭州的優勢之一。不論從頂級科學家資源、學科體系和學科能力建設,還是高校畢業生和外來年輕人數量等維度看,杭州在中國省會城市中都居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