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2年6月15日,新京報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雙碳政策趨勢?碳中和背景下,不同產業和企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報》,研究最新雙碳政策、權威聲音、低碳樣本等重點內容,并進行分析解讀。
目錄
>>>政策速遞
1. 《溫室氣體審定與核查機構認可方案》公開征求意見
2. 四部門:推動新能源汽車融入新型電力系統
3. 工信部:推動鏈主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
4. 北京:將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充新能源電”
5. 內蒙古發布新型儲能專項行動方案,今年將開工10GW
6. 伊利發布了低碳、低水足跡系列標準
7. 騰訊公布“碳尋計劃”首期13個CCUS項目名單
8. 微軟要求主要供應商使用100%無碳電力
9. 世行:全球碳定價收入首次突破千億美元
10.氣候變化將加劇亞洲致命熱浪
>>>專題碳討
新能源汽車如何融入新型電力系統、更多地使用新能源電?
正文
一、政策速遞
A、權威聲音
1.《溫室氣體審定與核查機構認可方案》公開征求意見
2024年5月20日,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發布關于CNAS-SV02:202X《溫室氣體審定與核查機構認可方案》網上征求意見的通知。此次方案規定,溫室氣體減排或清除增加項目審定或核查初次認可申請,對于已先行指定開展CCER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的機構,不受項目數量限制。
零碳解讀:今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市場啟動,國家認監委也發布第一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機構資質審批公告,首批CCER審定核查機構擬審批9家。此次方案對CCER項目審定與核查機構有了新的要求。
2.四部門:推動新能源汽車融入新型電力系統
5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四部門發布《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要推動新能源汽車融入新型電力系統,推進城市智能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
零碳解讀:數量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充電將對電網安全和穩定產生一定沖擊,因此,實現新能源汽車的有序充電十分重要。2023年底出臺的《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中便提出要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能量互動。作為可調節負荷和移動儲能資源,新能源汽車可以參與電力現貨市場、需求響應等,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3.工信部:推動鏈主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
5月20日,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聯合印發《制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試行)》,提出要健全企業綠色供應鏈體系,大力推動綠色供應鏈設計,積極開展綠色采購,深入推進清潔生產,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
零碳解讀:隨著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力度的加大,綠色供應鏈逐步成為全球貿易中新的競爭點。作為貿易和制造業大國,打造綠色供應鏈是提升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管理水平必然舉措。此次《指南》中特別提出,要推動供應鏈主導企業積極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鼓勵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開放共享碳排放數據,這將有助于推動制造業企業加快形成碳足跡核算能力和體系,助力管理和降低整體供應鏈碳排放水平。
B、地方實踐
4.北京:將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充新能源電”
近日,在2024年北京市節能宣傳周上,北京提出將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充新能源電”,創新探索促進電動汽車消費綠色電力的交易機制,激發供需兩側潛力,引導和鼓勵電動汽車充電負荷購買使用綠色電力,實現電動汽車綠色出行。
零碳解讀:憑借著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的特點,新能源汽車成為交通領域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然而受制于我國電力結構,新能源汽車充電仍主要來源于火電,運營階段的整體碳排放水平仍有較大下降空間。在我國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推動新能源汽車使用和消納新能源電力,不僅有助于綠電消納,還有助于交通領域的碳減排。
5.內蒙古發布新型儲能專項行動方案,今年將開工10GW
5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印發《內蒙古自治區2024—2025年新型儲能發展專項行動方案》,方案提出2024年新開工10GW新型儲能,建成投產6.5GW/29GWh;2025年再新開工新型儲能11GW,建成投產14.5GW/65GWh。
零碳解讀:內蒙古風光資源較好,發展可再生能源潛力巨大。近年來,內蒙古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走在全國前列,但內蒙古可再生能源電力存在供需不平衡情況,需要進行跨省跨區消納,而配建儲能則是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有序上網、推動其在更大范圍消納的重要保障。
C、企業行動
6.伊利發布了低碳、低水足跡系列標準
5月22日,伊利集團在“第二屆零碳聯盟及低水足跡倡議聯盟峰會”上發布了“低碳、低水足跡系列標準”和《全球低水足跡倡議2023年度報告》,伊利低碳國家、團體標準達13項,80%零碳聯盟成員實現低碳轉型;累計完成5家工廠和3款產品的水足跡認證,年度總節水量超過177萬噸。
零碳解讀:作為首家加入聯合國《水行動議程》的中國企業,伊利不僅在碳足跡方面建立起完善的能源環保數據核算體系,還進一步對企業價值鏈的所有用水進行收集和分析,推動企業加強水資源的利用,推動構建“低水足跡”(Low Water Footprint)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