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房地產市場呈現出戲劇性分化:全國百城新建住宅均價環比微漲0.14%的同時,二手住宅價格卻環比下探0.69%。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當月新房價格同比上漲2.5%,而二手房同比跌幅達7.23%。這種"新盤熱、二手冷"的格局,折射出中國樓市正在經歷價值體系重構的新篇章。
一線城市及強二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0.37%,而三四線城市依然延續0.11%的環比跌幅
據統計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及強二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0.37%,而三四線城市依然延續0.11%的環比跌幅。
那么,樓市出現這樣的變局,有何不為人知的真相呢?我認為主要還是核心城市通過樓市產品升級重塑價值邏輯造成今日局面。
上海前灘板塊新推項目配置全屋智能系統,杭州未來科技城低密洋房項目容積率降至1.2以下。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南京、成都等地二手房掛牌量激增20%,房齡超15年的老舊小區降價房源占比達63%。某房產平臺監測顯示,帶看量排名前10%的二手樓盤均配備人車分流、電梯入戶等改善型配置。老破小且配套未更新的房子現在以及未來只能是被“嫌棄”的對象。
政策反復調控的同時,精準性顯得更重要
其次,政策反復調控的同時,精準性顯得更重要。核心城市政策設計更新頻率快且要求高。
在"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政策導向下,上海將內環內土地出讓與城市更新綁定,要求新建項目必須包含適老化設計;杭州對開發綠色建筑的房企給予容積率獎勵。而二手房市場方面,武漢、鄭州等城市取消限售后,單月新增掛牌量驟增50%,但成交周期仍維持在8個月以上。
最后,如今樓市市場出現明顯的代際偏好分化,不同年齡段對居住選擇差異大。
貝殼研究院調查顯示,85后購房者中62%愿為科技住宅支付10%以上溢價,00后群體對老舊小區的排斥率高達78%。某二線城市改善型項目監測數據顯示,配置恒溫泳池的戶型去化速度比基礎戶型快40%,但同區域剛需項目去化周期已延長至18個月。
面對持續擴大的新房與二手房之間的價差,我認為市場也并非完全沒有機遇
至此,面對持續擴大的新房與二手房之間的價差,我認為市場也并非完全沒有機遇。但是買房優先以這三點作為參考:
NO1. 核心城市優質改善盤仍具抗跌性,但需警惕部分項目過度包裝科技概念的問題。
NO2. 北京、深圳等城市二手學區房價格跌幅收窄至0.3%-0.5%,出現窗口期,入手時機成熟。
NO3. 廣州、長沙等地政府收儲存量商品房超200萬㎡,部分三四線現房出現政策底。未來新房房價上漲優勢比二手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