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都是如何準確把握汽車外殼所在位置的?”這可能是一個很多新司機心中“玄學級”的問題。老司機怎么,人在車中坐,就能知道:車輪過沒過線?車頭有沒有超出停車位?兩邊會不會剮蹭?
這不一定要天賦異稟,也不是特別難,只需要一定程度的刻意練習,大部分人都能掌握。
老司機的“外殼感知力”并不神秘,它是:
空間認知:知道車在空間中處于哪個“格子”;
參考物訓練:眼中有刻度;
經驗積累:每一次進出車位、每一次躲避障礙,都是精度練習。
想學的話,咱們繼續
一、感性層面:什么是“車感”?
所謂“車感”,個人覺得是對車的“空間感”在身體感知上的延伸。人的神經末梢延伸到了車的物理外廓
比如:
一次倒車入庫時,你知道車屁股已經貼近白線但還沒壓線;
變道時,哪怕不低頭看,你也知道左前角是不是會蹭到隔離墩。
這是靠什么判斷的?是靠對車身邊界的心理預設 + 日常重復&確認,不斷提升精準度后,形成的肌肉記憶。
就像穿厚厚白色羽絨服走斜身才能過小巷子,剛開始會小心翼翼,后來就知道哪怕袖子鼓著也不會掛著墻角。
所以車感:
不斷校準后,身體對車‘輪廓’的感知延伸
二、先從找參照物開始
老司機之所以能精準判斷,其實很多時候是利用車內的視覺基準點來判斷外部輪廓。大概有以下這些:
1. A柱與車頭的夾角。很多老司機會以A柱與遠處障礙物的對齊,判斷車頭是否過線。比如左前輪與馬路牙子的距離,通過左A柱與前擋風畫出的視線角度判斷。
2. 后視鏡與車尾角的對應后視鏡下沿一般能看到后輪外緣,配合倒車雷達或影像,可以精準判斷與邊線的距離。一些老司機甚至能從后視鏡看到的地面比例判斷車尾離障礙物還有多遠。
3. 雨刮器末端 or 引擎蓋邊緣有些車引擎蓋末端正好對應前保險杠位置,通過觀察雨刮器位置或引擎蓋兩角能感知車頭具體位置。
但有一點要注意,這些參照物及參照基準,因為”人”的這個坐標系不同(身高不同/坐姿不同),會有一定的偏差。一定要找出屬于自己的參照坐標系。
所以,其實: “老司機眼里,沒有模糊地帶,每個視覺參照物都被標了刻度。”
這些參照物,對照著對照著,就慢慢形成肌肉記憶了。慢慢的,就不需要刻意的去比對了。慢慢的,開車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完成了這些校對了。甚至大腦都沒意識到,就完成了。
車感,就這么毫無征兆的來了。
但是,如果開了很久的車,車感還沒有從天而降的話,可以試試以下刻意練習的辦法。
三、進階訓練法:如何練出“外殼感知力”?
來一點點刻意練習吧。
1. 熟悉車輛尺寸(特別是四角位置)平時多看幾眼自己車子長、寬、四輪的位置,每次開車前下車后都看幾眼,然后和自己行駛中的腦補其實不斷的交合。有條件有時間的話,自己用錐桶 / 水瓶練習壓線停車,看車頭車尾具體位置。
2. 倒車鏡訓練:找規律平時倒車時,多觀察倒車鏡中輪胎與路緣石的相對位置。掌握不同角度下的“視角偏差”,比如鏡中看著離一拳,實際上可能還有兩拳。
3. 利用攝像頭 + 實地走一圈倒車影像打開后,慢慢挪車,走出車外看輪胎實際位置與影像的關系,訓練“畫面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