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僅次于美國,是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但也只有12%的最精英的AI人才首選在中國就業,差距非常明顯。中國AI人才在美國表現很活躍。例如,GPT-4團隊的核心貢獻者名單中,大概20%的研究人員來自于中國。
得人才者得天下。
在影響人類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尤其是頂級的AI人則是贏得這場較量的關鍵之一。
最近,美國保爾森基金會 (Paulson Institute) 下屬的麥克羅波洛智庫 (MacroPolo) 公布了一項名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的調查,它描繪了頂級AI人才的流動軌跡,回答了頂級AI人才都從哪里來,往哪里去。
麥克羅波洛智庫利用了神經信息處理系統會議(NeurIPS)的作者數據 。NeurIPS被公認為AI領域的頂會之一。在NeurIPS上發表的研究特別關注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的理論進展,這兩個子領域推動了人工智能的許多最新進展。
在2022年的NeurIPS會議上, 2,671 篇論文被接受,接受率為 25.6%。2019年的接受率更低,為21.6%。麥克羅波洛智庫將這些被收錄論文的作者視為AI研究領域的頂級人才,大致占據了整體AI研究人才的前20%。
NeurIPS會議上,能夠獲得口頭報告的機會更是難能可貴。2022年僅有190篇論文獲得了這一榮譽,錄取率僅為1.8%。這些論文的作者共計955名,麥克羅波洛智庫將他們認定為AI人才中最精英(約前2%)的成員。
由于會議接受的論文數量過多,麥克羅波洛智庫從中隨機抽取了186篇進行分析,這些論文的作者總數為867名。根據論文作者的求學經歷和工作機構,麥克羅波洛智庫總結出了頂級AI人才流動的特征和趨勢[1]。
在2020年,麥克羅波洛智庫曾經公布過一次“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調查數據,這次是數據庫的一次更新。對比兩次的數據,能夠看到人才流動趨勢的變化。
最精英的AI人才首選在美國就業,中國其次
數據顯示,中國和美國是頂級AI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和目標工作地,70%的頂級AI人才在中國或美國的機構中工作,65%的頂級AI人才出自中美兩國。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各自的特點,但中美兩國在AI人才方面仍然牢牢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中美兩國的競爭中,美國在頂級AI人才方面又有著明顯的領先優勢。美國擁有全球60%的頂級AI研究機構,是全球最精英(前2%)AI人才的首選就業目的地,57%的最精英的AI人才首選在美國就業。中國僅次于美國,是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但也只有12%的最精英的AI人才首選在中國就業,差距非常明顯。
最精英的AI研究人員工作的主要國家
美國的這一優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領先的大學,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實力和硅谷的強大人才磁場。擁有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學府,加上谷歌、OpenAI等科技巨頭和活躍的創業生態,使美國在吸引和培養AI頂級人才方面處于有利地位。
實際上,美國在STEM領域相當依賴,也很好地利用了外國人才,這建立在美國研究生教育體系對外國學生的吸引力之上。美國 2019 年畢業的 33,759 名 STEM 博士中,有 39% 是外國出生的。美國每年畢業的、來自外國的STEM博士人數,幾乎與德國全國每年畢業的STEM博士總數一樣多。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頂級AI人才輸出國
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優勢充分反映在了AI領域的人才分布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頂級AI人才輸出國,也是在人才數量和質量上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的頂級(前20%)AI人才占全球47%,在美國接受本科教育的只占18%。
但在研究生階段,大量中國AI人才流向美國,接近四成的中國AI人才選擇去美國深造,逆轉了中美的AI人才比例。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之后,77%的非美國學生選擇了留在美國工作。
現在美國的頂級AI研究機構之中,來自中國的AI人才甚至比來自美國的還多。這些機構中四分之三的頂級AI人才來自美國和中國,美國和中國的人才分別占到37%和38%,中國人才的比例略高。反觀中國的頂級AI人才來源要單一很多,吸收的人才75%都是在國內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僅國外的人才少,甚至研究生階段有留美經歷的人才也只有10%左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