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我國中東部正在經歷今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南北方多地一同“蒸桑拿”,“高溫高濕一種致命急癥發病率上升”、“熱射病”等話題登上熱搜。今明兩天(7月4日至5日),中東部高溫愈演愈烈,進入過程最強時段。高溫常會引發哪些疾???如何防范和應對各種“高溫病”?中國天氣網邀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相關專家一一解讀。
高溫天警惕“熱出病” 熱射病嚴重可致命
“高溫天氣下,人體排汗機制可能崩潰,引發一系列熱相關疾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風評室王情等專家表示,高溫相關的疾病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高溫直接引起的熱相關疾病,輕則出現熱疹、熱水腫等,重則發生重癥中暑,如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若不及時救治,會危及生命,另一類則是由高溫引起的慢性病的急性發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防護室楊文靜等專家介紹,熱疹是由汗腺堵塞引起的皮膚炎癥,表現為紅色小疹子,常見于頸部、胸背等易出汗部位。熱水腫是因高溫環境下血管擴張、體液滯留導致的手足腫脹,常見于突然暴露于高溫或久站久坐者。
持久的高溫高濕環境下,可能會引發重癥中暑,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是其不同的臨床表現。大量流汗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從而引發肌肉疼痛性痙攣,被稱為熱痙攣。熱衰竭是高溫脫水的中度癥狀,主要有大量出汗、乏力、頭暈、惡心等癥狀。作為最嚴重的高溫急癥,熱射病發生時核心體溫會超過40℃,并伴隨意識障礙,戶外勞動者、運動員、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為高危人群。
高溫天氣還可能加劇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慢性疾病的發展。高溫會使血管擴張、心率加快,加重心臟負擔,甚至誘發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還可能降低機體的屏障保護能力,引起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發作。如果大量出汗導致脫水,會有增加腎損傷的風險。此外,高溫還可能引發情緒波動、煩躁焦慮、認知障礙等問題,間接增加人際沖突和意外事故風險。
高溫持續時間和強度與疾病發生率成正比 兒童老人更易“中招”
通常情況下,氣溫越高、高溫持續時間越長,發生中暑、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等疾病的發病和死亡風險就越高。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氣候室班婕等專家表示,從我國272個主要城市研究發現,我國人群健康最適宜的溫度為22.8℃,超過適宜溫度后,氣溫越高,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死亡風險越高,當日平均氣溫達到29℃,相關死亡風險增加15%,極端高溫對人群健康不利影響的程度明顯高于中等高溫。
根據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21年高溫導致全球44.2萬死亡,其中兒童和老年人更易受到影響。2010至2019年,全球高溫相關兒童青少年發病率和患病率平均每年上升1.46%和1.25%。2020年,全球高溫熱浪相關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負擔較1986年至2005年平均水平上升85%?;谖覈巳旱难芯勘砻?,1979年至2020年間我國高溫熱浪相關死亡負擔增加4倍。
通過全球薈萃分析研究發現,低強度高溫熱浪可增加6.7%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而高強度熱浪導致的死亡風險增加高達18.9%。在我國,高溫熱浪通常在發生當日對健康的影響最大,影響可持續約3天,且我國每年首次高溫熱浪導致的死亡風險高于非首次高溫熱浪的風險,因此做好高溫熱浪事件下的防護和準備對保護健康尤為重要。
如何預防和應對“高溫病”?收好這份防御自救指南
針對不同類型的熱相關疾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防護室楊文靜等專家提供了實用的應對指南。
1.預防和應對熱疹。日常穿寬松透氣的衣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長時間處于悶熱的環境,可以預防熱疹的發生。若出現熱疹,患者可用涼水清潔患處,避免抓撓以防感染,瘙癢嚴重時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緩解。
2.預防和應對熱水腫。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減少久站或久坐,適當活動下肢,避免高鹽飲食。若出現熱水腫,患者需立即脫離高溫環境,抬高腫脹肢體促進血液回流,使用冷敷的方式緩解腫脹,如果不適癥狀持續不消或伴隨頭暈、心悸,應及時就醫。
3.預防和應對熱痙攣。避免在高溫下劇烈運動,及時補充淡鹽水或運動飲料。若出現熱痙攣,患者應立即停止活動,輕柔按摩或拉伸痙攣部位,并少量多次補充電解質溶液,如果癥狀持續超過1小時或伴隨頭暈、惡心,需及時就醫。
4.預防和應對熱衰竭。減少高溫暴露,戶外活動時佩戴遮陽帽,并及時補充水分。若出現熱衰竭,患者需迅速前往陰涼通風處,并對身體進行物理降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如果癥狀加重或出現嘔吐、意識模糊,需立即就醫,以防發展為熱射病。
5.預防和應對熱射病。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長時間戶外工作或活動。若出現熱射病,應遵循“快速降溫+立即送醫”的急救原則,等待就醫時,可以采用泡涼水、冷敷、吹涼風等方式給患者身體降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給熱射病患者喂水,以防嗆咳或窒息,如果發生嘔吐,可以使其側躺,確保呼吸道通暢。
6.預防和應對慢性病的急性發作。建議患有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疾病的患者減少在高溫天氣下活動,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盡量避免冷熱交替刺激,切勿猛喝冰飲。若慢性病急性發作,需及時用藥,嚴重時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