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慫”,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網絡用字,也是一個從字義上來說完全改變了用法和意境的漢字。
在現代口語的語境中,慫字常常被讀作sónɡ,而他本來的讀音應該是sǒnɡ。
當我們用慫(sónɡ)來表達某個人膽小怕事、不敢面對、缺乏勇氣、退縮回避時,慫(sǒnɡ)本來的意思應該是驚恐、驚慌。
之所以會想到從慫字的角度解讀洪亮這個人物,主要還是因為針對前幾篇《以法之名》解讀的文章,有許多讀者表達了對張譯扮演洪亮這個角色的不同看法。
有人說張譯扮演的洪亮只有一種表情,有人說張譯扮演的洪亮會給人一種猥瑣或者說不大氣的印象,甚至有人干脆直接表達出就是不喜歡這個演員。
站在筆者的角度來說,雖然我只是一個非常業余的自媒體劇評人,但總歸還是希望能從最客觀的角度來撰寫每一篇劇評。
無論是那些在筆者心中喜歡到無以復加的帥哥靚女,還是只有幾面之緣總也想不起本人叫什么的背景類配角與龍套。
都希望可以在他們有任何精彩表現時,以自己的視角寫出屬于我自己的觀點。
正如張譯和他所飾演的洪亮,雖然張譯是被認證過的影帝與視帝,作為“文無第一”表演行業,即便是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大師級表演家,也未必能讓所有人都認可、都喜歡。
也許是由于筆者過于年輕,幾乎對那些只留下黑白影像的大師沒有任何感覺;也許是由于筆者所看電視劇太少,幾乎對張譯本人和他之前所飾演的角色完全沒有感覺。
也就是說,由張譯所主演的《以法之名》,由張譯所飾演的洪亮這個角色,是筆者在完全沒有固有印象的情況下,第一次真正看到張譯在詮釋角色上的能力與感染力。
當然,如此一來對于我來說,無論張譯在劇中表現好還是不好,都不存在跳戲這種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問題了。
在筆者看來,雖然張譯飾演的洪亮是一名檢察官,雖然他這名檢察官是省檢察院的檢察官,雖然他是一名將刀刃伸向檢察院內部類似于糾察的檢察官。
可他除了面對正在接受自己調查或問詢的王春祥表現出冷酷無情之外,幾乎面對任何一個領導或幾乎同級別、跨部門的人時,都表現出了一種讓人多少有點厭惡的“猥瑣”感。
那種只存在于洪亮身上的低眉順眼、點頭哈腰、和顏悅色甚至是逆來順受,幾乎將傳統古籍中描寫官員的所有特征都融入到了自己身上。
試想一下,當你從洪亮身上感受了那些在歷史有名有姓之人的做派與習氣后,當你因為有像李人駿、鄭雅萍這些臉譜化正面人物做對比時,怎么會對洪亮乃至他的扮演者張譯心存好感呢?
也許這就是影帝的魅力所在,也許這就是視帝真正實力的具象化展現。
無論是對自己妻子、岳父、老領導、新領導、同事等各種人與關系,洪亮都能表現出近乎超越常人的高情商,即便他也會因為憤怒短暫失去理智,卻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讓人咋舌的隱忍力將自己重新調整回那個讓有些討厭的“猥瑣”狀態。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前期讓人難以接受的人設與觀感,當洪亮因為觸及到了同窗好友喬振興死因的蹊蹺之處后,當張譯用并不多見的嚴肅感詮釋洪亮時,這種巨大的人物性格反差,讓人有種眼前一亮的驚喜感。
原來洪亮并不是一個單純依靠岳父過安穩日子的人,原來洪亮并不是一個雖干著糾察的活,卻做著和稀泥事的混日子之人。
在洪亮的眼中,如果李人駿沒有問題喬振興有問題,這將是一件不科學的事情。
在洪亮的眼中,如果喬振興沒有問題李人駿有問題,同時喬振興的死跟李人駿有關系,這將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洪亮的眼中,如果李人駿與喬振興都有問題,那么必定是本該完全置身事外的洪亮自己有問題。
這就是洪亮,這就是由張譯飾演的洪亮,一個無法接受很可能自己這四十多年以來,對自己的認知、對整個世界、對他這身衣服產生巨大認知問題的檢察官。
或許這就是張譯理解下檢察官的本質,這才是張譯想要展現給觀眾怎樣才是一個合格檢察官的形象。
平日里的洪亮,可以對所有人卑躬屈膝,可以面對所有指責、謾罵與不理解笑臉相迎,可以為了家庭的和諧與幸福,甘愿放棄自己的理想與事業。
可當他面對工作和疑點時,即便要承受再多的不理解也決不會退縮一步,面對王春祥是如此、面對鄭雅萍亦是如此、面對喬振興之死出現疑點之后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