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國際會議上,每個人都在講兩個‘A’,即ASIA(亞洲)和AI(人工智能),這是目前世界關注的兩大重點。”正如日本銀行執行理事清水季子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所說的,人工智能,是博鰲亞洲論壇永恒的“熱詞”。
4天會期,有3場分論壇與人工智能相關,分別是科技革命“奇點”離我們有多遠、AIGC改變世界和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人工智能未來還會出現哪些突破性的進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由此發生了哪些變革,又可能面臨哪些風險?這些話題,引起了嘉賓的廣泛關注。
奇點5年后或將出現
去年論壇,大家還在熱議ChatGPT,今年已經換成了Sora,AI發展之快遠超預期是嘉賓們的共識。這也帶來了共同的疑問——“奇點”(即顛覆點)究竟何時到來?
對此,韓國首爾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Kyoung Mu Lee提到,2017年曾面向人工智能科學家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大多數受訪者預測奇點的到來將在2045年到2090年之間,2060年最有可能出現。“但現在如果再問大家相同的問題,答案可能有所不同,我覺得5年后就會出現。”他表示,如今,資金、人才、政策等幾乎所有資源都在向人工智能傾斜,這是前所未見的。
小i集團董事長兼CEO袁輝也認為,奇點正加速到來:“弱人工智能輔助一點人類的基本工作,強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視頻、生成音樂甚至生成代碼。在最近這三年,我所面對的場景是超出我的想象的,大家普遍感覺這個時間來得越來越快了。”
AI賦能各行各業
在技術快速迭代的同時,人工智能也開始賦能各行各業。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檏說:“比如在移動通信網絡部署中,很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夠改善網絡的部署,減少耗電等。”
教育行業也是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猿輔導集團副總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程群分享了一個案例,在一所四川的偏遠學校,學生可以直接通過和大模型產品的大屏互動獲得通俗易懂的講解,不僅緩解了師資力量問題,更激發了學習興趣,減少了輟學率。
芬蘭前總理阿霍看好人工智能對于老齡化問題的幫助。他指出,未來幾十年,數千萬的中國人會退休,現有的養老、商業和政府治理模式無法應對如此龐大的老齡人口,但人工智能可以最終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認為,未來兩到五年中,人工智能將在圖像、視頻、影音方面通過圖靈測試,五年后人工智能或將通過生物界圖靈測試。他表示,現在人工智能“還處于42公里馬拉松的第5公里”,所以大家都有“上車”的機會。

圖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斯圖爾特·羅素
謹防AI拿走控制權
在一些科幻電影中,人工智能最終會萌發出自我意識,并試圖掌控并取代人類。這樣的情景會否發生?又該如何應對?
對此,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人工智能:現代方法》作者斯圖爾特·羅素認為,人類要重新思考AI,并證明AI的行為是能夠使人類受益的。“在醫學領域,比如你要在市場賣一種藥,你要表明這種藥在市場上是有效的。但當前我們所擴展的大語言模型好像黑匣子,它們能夠滿足的目標并不清楚,這是錯誤的方向,我們不該朝這個方向走。”羅素還表示,自己十年前就曾預言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會拿走人類控制權,然而這一警告在當時并未引起重視。
而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家曾毅看來,真正意義的人工智能還沒有到來。他認為,人類與人工智能應該“共同進化”。未來人類需要作出的改變不僅僅是把人工智能做得安全,更應該從歷史、自然中學習、反思。否則,給人類帶來災難性風險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類自己。“但我對未來仍然是樂觀的,因為一個超級智能的人工智能也應該是超級利他的,所以我相信那個時候我們也許還有機會。”他說。
監管確保“科技向善”
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安全倫理問題。最近,利用AI復活逝者的話題在引發熱議,利用AI換臉、擬聲技術實施詐騙案例也頻頻曝光,先進技術的“雙刃劍”效應逐步顯現。
對此,Kyoung Mu Lee認為規則與監管必不可少。對于大科技公司,從培訓AI開始到測試到銷售,整個流程都要有監管標準。特別是對那些商業應用的AI產品,必須控制研發節奏,為研發人員設置一些法律法規,使研發流程能夠被監測。而針對AI產品本身,他建議必須要有類似水印標記,表明是由AI生成。
針對人工智能失控或被惡意濫用所導致的風險,大會旗艦報告指出,應圍繞AI發展可能遇到的法律法規問題建制度、立規矩,研究制定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服務、標準、安全等規制,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奠定法律基礎。2023年8月15日,我國首個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的法律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從技術發展與治理、服務規范、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方面,規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