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似乎是我們這代人繞不開的話題。
提起這事,咱們家長臉上總是寫著幾個字:望子成龍。說起來這期待有點道理。畢竟誰不想孩子有前途?社會這么競爭,給孩子一條寬闊的路,不錯吧?
不過我最近想明白了一個事兒——教育的重點,絕不該是讓孩子走我們設想的那條“成功”路而是幫他們找到自己愿意去的路。
話說回來,這段日子陪孩子讀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習真是條逆水行舟的路。
初中階段,尤其是剛上初中的時候,學習壓力感最強,似乎整個人都在為了不掉隊而拼命趕路。
看看班里那些成績好的,天天早起晚睡,我們家這小子要不是天生懶散,要不就是“學習不在狀態”。
但不管怎樣,作為家長,我都想能幫他找到方法去“入門”否則早晚跟不上老師的步伐。
回想起我小時候,努力也好,成績也好,都是家長的心血和期待。
但一到了我那時代,那些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情況就不太好,能不能過得輕松,都靠運氣。
今天在家長群里看大伙聊起孩子的學習,我不禁想:怎么有些孩子努力了還是學不好,而有些“吊兒郎當”的倒能輕松掌握?
我這才意識到,咱們家長時常有的一個誤區是:以為每個孩子都得走一條標準化的路。
可是真是這樣嗎?
孩子的興趣以及性格才是關鍵,并非考試所能決定的。
咱們做家長的,需要看清楚的是,咱們不能逼孩子走咱們覺得對的路。
一個本來不擅長理科的孩子,被迫要靠死記硬背去追分,那結局能好到哪去?
這時候逼迫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痛苦,咱們自己也跟著焦慮,看著孩子掙扎,心疼到爆。
說起來現在的家長中有些已經喪失了“耐心”這兩個字的意義。
說實話有時候你真會在輔導作業時差點爆炸。這個不對,那個錯了,不是這答案就是那答案。可想而知,如果繼續這樣只會導致孩子更迷茫。
教育有時候,真不是一味追求高分,孩子不是機器。做家長的,得保持理智,幫孩子找對路,給他們“引路”而不是“推路”。
再說說分流這事。
中考的時候,有些人覺得應該早早分流,九年義務教育結束,找不到適合的路就麻煩了。
可是還有人覺得,高中是個更合適的節點。
也許這些人都有道理,但這根本上都忽略了一點: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興趣不一定跟他們的年齡和學業階段相關。
把不喜歡的、學得不好的孩子強行送進高壓的高中,是浪費資源。
咱們家長都知道,結果大概就是孩子痛苦,家庭經濟壓力加大,大家一起陷入焦慮。
這就讓我想起一個身邊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