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造智能時代的經濟新模式、生活新體驗、治理新方式,《廣東省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印發,從四大方面提出45項具體措施。
高“智”量發展學有目標,趕有方向。當下,向“新”而行,全面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和行動。《若干措施》提出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省算力規模超過40EFLOPS,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產業底座進一步夯實,算力規模超過60EFLOPS,全國領先的算法體系和算力網絡體系基本形成;智能終端產品供給豐富,在手機、計算機、家居、機器人等8大門類,打造100款以上大規模使用的智能終端產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400億元;聚焦制造、教育、養老等領域,打造500個以上應用場景,各行各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夯實新質生產力底座,以“智”取勝,解決好“卡脖子”問題。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不但要在經濟體量上繼續領先,在高“智”量發展方面也要“走在前”。廣東是我國裝備制造大省,人才薈萃,具有人工智能研發不可替代的優勢。《若干措施》提出:建立人工智能芯片生態體系,打造智能感知產業體系,加強智能軟件研發創新,拓寬智能軟件應用廣度。當前,我國在新興產業領域還存在著弱項和短板,尤其一些關鍵技術和領域還存在著受制于人的情況。尤其是芯片技術的應用場景,成為我們的短板。我們要奮起直追,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人工智能方面努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構筑智能終端產品新高地,塑造廣東品牌新形象。不斷研發人工智能新產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工智能產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已經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標配”。《若干措施》提出:推進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加快高端裝備智能化升級,智能網聯支撐新能源汽車,創新操作系統打造人工智能手機,部署專屬模型打造人工智能計算機,聚焦“一老一小”強化智能保育康復產品,融合跨界提質智能家電產品,豐富虛擬現實智能終端。無品牌則無發展,在人工智能方面也需要不斷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若干措施》提到,賦能智慧民生新體驗。其中提出,智能輔助提質教育教學,互聯共享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智慧養老助推銀發經濟,智慧定制助推全民健身,智能家政打造生活助手。廣東要充分利用好這一獨特優勢,向“新”而行,不斷生產出一系列高端人工智能產品,打造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智”取勝,讓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蓄勢儲能。當下,不少實體企業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做好新舊動能轉換必須依托新質生產力。《若干措施》提出,賦能實體經濟新動力。推進工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以“機器換人、數據換腦”推動制造業全流程智能化,加快生產綠色轉型,強化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高能耗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國家級綠色工廠達到700家。智慧交通打造現代運輸體系,推進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搭建智慧物流“大腦”。多方融合共建智慧能源,構建適應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并滿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全省智能化電網。人工智能賦能,向“新”而行,建設現代化智慧工廠,高“智”量發展才會成色足。
人工智能賦能,助力高“智”量發展“粵”上新臺階。智能機器人產業是當代科技進步與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交匯點,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高地。據統計,過去五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的平均增速為11.5%。2018年以來,廣東省緊緊把握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戰略機遇,經過數年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已經成為引領廣東省產業升級、經濟體制創新、科技跨越式發展的重大產業。截至2023年年底,廣東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約48.9萬家,數量排在全國第一,人工智能相關高新企業超1.3萬家。廣州、深圳、東莞擁有全省前三數量的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人工智能前途遠大,未來可期。廣東要搶抓戰略機遇期,促使人工智能“粵”上新臺階,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