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24年熱度最高的車型,不含任何定語,那應該就是小米汽車旗下首款產品——小米SU7了。有人稱它為“保時米”,或是“帕拉米拉”等等,但圈哥更關心的是它開起來到底怎么樣。從繁華的都市街道到寧靜的郊外山路,全面體驗了一番小米SU7的動態性能和駕乘體驗,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細看不像保時捷
如果有人告訴你,小米SU7的外觀設計完全不像保時捷,那他肯定是低級紅高級黑。但拋開像不像不談,簡潔的線條和流暢的曲面,的確呈現出一種現代而動感的美感,但個人覺得外形最出彩的部位無疑是大燈。
小米SU7采用了“米”字型LED大燈設計,不過這個“米”橫著看更明顯。兩側的包圍也并沒有保時捷Taycan那般張揚,有性能但也夠收斂,有自己的性格。
至于車側和車尾的姿態,確實挺像帕梅,但它同樣在尾燈造型上做出了辨識度。類似大“U”型的貫穿式尾燈可以壓低視覺重心,不過圈哥認為略顯繁瑣,可以更簡潔一些。總的來說,圈哥認為它是同級自主品牌電車中最帥的一位。
行業唯一可選裝物理按鍵
進入車內,小米SU7的內飾設計同樣令人驚艷。設計方面大家肯定不陌生,圈哥這里挑重點給大家聊聊,個人覺得最絕的就是它可以選裝物理按鍵。現在自主品牌不管新老勢力,就喜歡省物理按鍵,美其名曰——簡約科技感。簡約倒是簡約了,科不科技另說,但不方便使用是板上釘釘的,相信大家也深受其害了吧?
小米就不一樣,它的空調控制按鍵支持選裝,并且安裝快捷方便。同樣支持選裝的還有中控上方類似賽道圈速表的兩個小儀表,甚至還有手機支架等等。正如做手機一樣聽勸,雖然小米SU7的車機官方很有信心,但考慮到有些用戶就是習慣用手機導航,所以給大家選擇的權利。而這個權利,是傳統勢力從未為用戶考慮過的。
不過在空間布局方面,確實不是小米的優勢,轎跑的造型就算3米軸距也救不回來。雷總多次強調自己181cm身高坐SU7后排兩拳多腿部空間。今天裸足身高185cm,95KG圈哥的這個坐姿就能告訴大家:這車實際空間肯定比你印象中的中大型轎車“緊湊”一點。并且全景天幕,是真的有點烤腦袋,高個子的朋友最好自己去試一試能不能接受。
操控沒得黑
在靜態方面,尤其是空間方面,可以看出小米SU7妥協了很多。那這些妥協能不能轉化成動態方面的優勢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動力方面,且不說我們試駕的這款MAX版本3秒內的零百加速有多猛,因為說實話現在的自主品牌電車,就算是單電機后驅的,大概率零百也比2.0T高功率的油車猛,所以圈哥一直認為“電車時代無肉車”。小米SU7 MAX版本在舒適模式下就非常平順絲滑,不過一旦啟動了20秒“雞血”模式,那就是拳拳到肉,能把你緊緊按在座椅上的加速度。
不過電車加速快沒太大意義,但加速質感就很重要了,說到這就必須夸一夸小米SU7的底盤調校了。因為電車自重大、中心低、軸荷變化快,所以底盤調校思路與油車完全不同。調得太軟會因為無法控制急加速的前后俯仰而容易使人暈車;反之則會讓車變得異常顛簸,難以維持舒適度。所以許多新勢力都有加速快,但體感差易暈車的毛病。
好消息是小米SU7并沒有,它的懸架調校非常平衡,沒有保時捷那么硬、顛,但也遠沒有同級自主品牌那么一味求軟。得益于空氣懸架的加持,雖然是單腔空懸+CDC,但高速變道和過彎的情況下,外側懸架支撐力極佳,信心很足。平整路面底盤整體感很強,并且有一定厚重感或者說高級感。唯一的槽點是,在連續細碎顛簸路況下,它會相對有些硬,但即便是硬,底盤也很整,不會有松散感,是一種高級的“硬”。
相比出色的動力和操控,它的隔音相對差一些。四門無框車窗但沒有雙層夾膠玻璃,城市駕駛尚且安靜,但速度一旦破百,風噪隨速增益就相對明顯了。如果你對它的期待是中大型豪華轎車,那這個風噪是偏大的。但如果你對它的期待是性能車,那完全在可接受范圍內。
總的來說,小米SU7展現了小米汽車對于電動汽車領域的深厚實力和獨特見解,尤其是對用戶的尊重和賦予用戶選擇的權利,令人感動。所以雖然它不完美,但毫無疑問是一臺好車,市場熱度和大定數量也很好地佐證了這一點。希望小米再接再厲,不忘初心,繼續做好產品的同時,用互聯網大廠的思路鞭策不思進取的老勢力們,讓行業進步,讓用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