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計們,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最近汽車圈里的一樁大事兒?那可是關乎比亞迪,這個中國電動車界的扛把子,可能要揮揮手說“拜拜,美利堅!”轉向擁抱熱情洋溢的拉丁美洲了。這可不是我隨口胡謅,彭博社的大佬們都報道過了,咱得信點兒專業的不是?
想當年,比亞迪那可是對美國市場眼饞得不行,畢竟誰不想在這塊金光閃閃的蛋糕上咬一口呢?可現實就像一盆冷水,直愣愣地澆在了比亞迪的心頭熱上。為啥?你們知道嗎,美國對咱中國車那是擺明了“高關稅壁壘”伺候,25%懲罰關稅加上2.5%的常規關稅,一合計就是個驚人的27.5%。這就意味著,一輛比亞迪要是漂洋過海到了美國,身價立馬飆升,比在其他市場賣貴多了。但饒是如此,人家比亞迪還是有信心憑借性價比硬剛,可關鍵問題來了:美國壓根就不讓進啊!
拜登總統那叫一個嚴防死守,甭管是整車還是零部件,只要是比亞迪家的新能源產品,一律嚴格審查。這哪是做生意,簡直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節奏。你們說說,這美國市場的大門都緊閉到這份兒上了,比亞迪還能怎么辦?人家也不是沒骨氣,扭頭就瞄準了拉美,那兒雖然基礎設施差點兒意思,但市場需求旺得很,還背靠美國這個大市場,簡直就是一片待開發的藍海嘛!
說到這,你們是不是覺得美國有點兒“因噎廢食”?本來嘛,新能源汽車這玩意兒,美國早些年也是雄心壯志,誓要搞出一番天地來的。可無奈本土那些燃油車巨頭們根深蒂固,中國新能源又像坐火箭似的突飛猛進,把美國給嚇得夠嗆。結果嘞,貿易保護主義一抬頭,美國市場就成了福特、通用、豐田、現代、本田這些老面孔的天下。比亞迪要是這時候殺進來,帶著自家全產業鏈的優勢,那場面估計美國車企都不敢腦補。
記得那個耶倫女士吧?她在廣州開腔之前,先在佐治亞州發了一通牢騷,說什么中國新能源車賣得太便宜,把美國企業的生存空間都擠沒了。唉,她這話說得,好像中國車天生就該高價賣似的。但事實呢?老美硬生生把比亞迪這樣的巨頭擋在門外,實際上斷了自己的財路啊!
要知道,比亞迪要是去了美國,那可不單是賣幾輛車那么簡單,人家是要在當地建廠、拉攏供應鏈,帶動整個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繁榮。這讓我想起特斯拉剛來中國那會兒,上海市政府那是真豁出去了,又是低息貸款又是低價土地,愣是把特斯拉從水深火熱中撈了出來。這一撈,不僅救了特斯拉,更救了咱們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補齊了最關鍵的整車制造短板。特斯拉一攪和,咱們國產新能源車企和供應鏈廠商全都被激活了,一窩蜂地沖進市場拼殺,現在你們看看,特斯拉的供應商里,中國公司占了一半還多!
所以,比亞迪對于美國新能源汽車來說,完全有可能扮演另一個“特斯拉”,幫他們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可美國偏不領情,人家主動說“不約”,比亞迪轉身就去別的地方扎根了。供應鏈這東西,沒個龍頭帶動可不行,美國這一拒,相當于親手扔掉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瞧瞧蘋果,前些年砸了2500億大洋造車,結果呢?還不是因為美國供應鏈撐不起蘋果對高品質、低成本、關鍵零部件供應的苛刻要求,最后只能黯然收場。造電動車,可不是在沙灘上畫個圈就能成的事兒,得有一整套產業鏈上下游的布局和工廠建設。可這些,美國現在都沒有!
要說美國這是把自己往孤島方向整啊!保護燃油車產業鏈,結果保的可能是日韓車在美國的利益。你們瞅瞅,現代、起亞這兩年在美國賣得那叫一個火,豐田更是把通用、福特都甩在身后,坐穩了全美銷量冠軍的寶座。美國消費者呢,他們也想要新能源車啊,可本土品牌沒得選,只能巴巴地盼著進口。不過,以后他們可能不用盯著中國看了,因為拉美正在崛起!
拉美地區雖然基礎設施還在努力建設中,但對汽車的需求那是嗷嗷待哺,而且背后還有美國這個大買家撐腰。現在,新能源相關的產業正一股腦兒地往拉美轉移,中國汽車尤其受歡迎,比亞迪、奇瑞這些牌子在墨西哥、巴西等地那是混得風生水起。就說今年吧,比亞迪在巴西一個月就賣了四千多臺,上汽在墨西哥也是月銷四千多,勢頭那叫一個猛!
講真,比亞迪已經在巴西建廠了,奇瑞在墨西哥也有動作,這幫中國車企可是卯足了勁要在拉美干出一番事業。再這么下去,美國消費者想買新能源車,恐怕得從拉美進口了。你說說,美國這波操作,到底是保護了誰?我看吶,到最后,失去比亞迪的美國,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品牌、一個市場機會,更是錯過了一個產業升級、搶占未來經濟制高點的絕佳時機。唉,只能說一聲:且行且珍惜吧,美利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