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由復旦大學和銀川市文物局主辦的展覽“山河之間——銀川地區歷史文物展”在復旦博物館開展,一幅展現“塞上江南”銀川的畫卷徐徐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策展團隊主要為復旦文物與博物館系2021本科生,是學校文物與博物館系實踐教學的拓展。復旦博物館引入地方文博資源,拓展院系實踐育人空間。
為期4個月
本科生如何完成策展?
銀川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北部,在歷史長河中數度升騰,誕生璀璨的歷史文化,水洞溝的舊石器、賀蘭山的巖畫和西夏陵的殘冢,是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以這三種跨越萬年的文物為策展對象,這個故事應該怎么講?
“2023年12月份,我們初步了解本次展覽的主題。”策展團隊成員、文物與博物館系2021級本科生周子逍說。去年寒假開始,團隊在指導老師張萌的組織下,從閱讀相關文獻開始著手準備,根據各自的方向和興趣三分小組:水洞溝、賀蘭山巖畫與西夏陵組。
本學期伊始,團隊進入到緊鑼密鼓的準備中。“我們分別對寒假的文獻閱讀做了集中匯報,了解大家對展覽的初步積累。”文物與博物館系2021級本科生謝可舟認為,作為開端的匯報與交流,有效推進了展覽。
每周五的第3-8節課,是團隊集中討論的時間。從確定傳播目的和主題、完善展覽大綱、確定主視覺到設計展板展線……團隊以形式組、宣傳組、教育組等工作小組的形式,分工到人,負責展覽配套內容。很多工作,團隊從零學起。僅是展覽大綱的寫作,團隊就和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老師們就討論了近半個月。
今天,在博物館二樓展廳呈現的展覽中每一處細節,都見證他們為期4個月的努力。
作為團隊隊長,文物與博物館系2021級本科生胡南統籌把握進度。“我們確立分工和計劃安排,確定每項工作的截止日期。在后期的布展環節,包括規劃展板位置,測量尺寸,擺放文物等,大家一起商量,通力合作。”
即便如此,團隊做的準備遠遠不夠。就在本周展廳布展期,文物擺放的順序與原來設想的大有不同,直到開展前兩天,團隊還在加班加點調整。“從銀川趕來的老師們,為我們提供了專業指導和幫助,我們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把一個完整的展覽呈現給大家。”文物與博物館系2021級本科生楊心蘋說。
一次寶貴的實踐經歷
“學術成果向展覽文字的轉化,是我們遇到的大挑戰。”策展團隊組長、文物與博物館系2021級本科生胡南介紹,“策展的工作要求我們將課堂上學到的考古學、歷史學、博物館學知識融會貫通,全面系統呈現展覽內容。這次“山河之間”策展,負責水洞溝遺址部分的同學需要運用舊石器考古、石器研究方面的知識進行呈現;負責巖畫部分的同學需要運用藝術史、歷史學方面的知識闡述;負責西夏陵的同學需要運用考古學、文化遺產方面的知識來講述西夏陵的歷史故事。”
歷時4個月,團隊完成策展,將學術研究成果轉變為展覽所需要的語言講述,成為同學們學習到的最重要的內容。
“以前文物給我的感覺可能更多的是在論文專著或是展柜玻璃中‘高高在上’的姿態。”文物與博物館學系2021級本科生丁洋表示,布展的過程充滿驚喜與樂趣,“有幸親身體驗將這些‘高冷’的文物從堅固的裝匣中脫開層層包裹取出。與它們見面的那一刻,有如同開盲盒一樣的驚喜。”看到文物被放置在自己所設計的展陳空間的那一刻,他眼泛淚光,“以后會忍不住地來這里流連一會”。
策展團隊
“‘山河之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僅僅是一場單純的展覽。它是我們團隊協作的成果、努力和成長的見證,也是我們與社會、與文化對話和互動的嘗試。”楊心蘋說,“這成為我們團隊學習生涯中共同的浪漫記憶。”
“作為文博學子,講好中國文物故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距離團隊第一次聽到“山河之間”這個名字,已經過去2個月;距離團隊知道展覽的內容分別是水洞溝遺址、賀蘭山巖畫和西夏陵,已經過去4個月。接下來,大家將走進博物館,了解銀川“山河之間”的獨特文化藝術,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社會實踐課程是每位同學本科三年級的必修課,也是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的老傳統,自2013年首次采用實踐教學模式以來,至今已有11年的歷史。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還將繼續深挖相關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育人空間。
展覽主題:“山河之間——銀川地區歷史文物展”
展覽簡介:“山河之間——銀川地區歷史文物展”分為“流動:世紀華彩水洞溝”“駐牧:惟石能言賀蘭山”和“交融:和合共生西夏陵”三個部分,通過100多件歷史文物,展示銀川這顆璀璨的“塞上明珠”,旨在探究4萬年以來生活在銀川土地上的人類與環境之間從依賴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融合周邊資源改造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
展覽時間:2024.5.18-2024.10.10
上午9:00-11:30 下午13:30-16:30
(周一閉館,節假日開放)
展覽地點:校內300號復旦大學博物館二樓展廳(相輝堂草坪西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