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等自主大廠的多品牌戰略搞的風生水起,新勢力也加入陣營,蔚來、小鵬新品牌推出在即。這讓我們要問,多年前不奏效的“多生孩子好打架”,為啥現在又能行了?
多年前的失敗:技術壓制拳腳
歷史是個輪回,十幾年前的中國車市和如今的新能源市場情況極其類似。當時的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小康家庭都開始擁有第一臺汽車,我國汽車保有量的提升催生自主汽車工業飛速發展。
較早一批自主車企開始紛紛布局子品牌,比如奇瑞布局了奇瑞、開瑞、瑞麒、威麟、凱翼和觀致多品牌戰略架構。吉利帶來了全球鷹、上海英倫、帝豪等子品牌。
多品牌戰略的優劣明顯,比如可以從不同細節市場切入,推出覆蓋面更廣的產品來滿足市場個性需求,從而提升細分市場占有率和總體銷量。同時也有利于車企內部資源共享,提升造車效率。
并且,多品牌是一個可進可退的選擇,即使子品牌沒有成功,對主品牌的發展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后來自主多品牌路線為什么暫告失敗呢,主要是當時的技術沒有發展到支持多品牌的發展,長期被合資擠壓的情況使得自主子品牌之間的價格區間總有重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產品之間相互內耗。加上當時的自主企業的整體體系力和管理能力,并沒有足夠強大,所以在品牌運營時給人留下資源分散,品牌印象不明確的印象。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自主車企大部分多品牌戰略都以失敗告終,最終都回歸“一個品牌”戰略。在這場集體潰敗中,自主車企也悟出了真理:只有技術突破推進品牌向上,才能讓品牌真正壯大。
如今的可行:順勢而為的前行
以史為鑒,如今自主車企再次拉開多品牌戰略,時機不同,配方不同。恰逢新能源轉型,自主技術、品牌體系力均上到全新的臺階,尤其是平臺研發水平、軟件能力,中國車企已然來到全球頂尖水平,與之配合的是,中國的消費市場也來到一個大的置換和家庭多臺車需求的重要節點。
這時候,自主企業想要向上突破,乘著新能源賽道開辟新品牌無疑是個最好的時機。自主企業是時候拿出真正的技術實力,和原有品牌在定位定價上拉開足夠差距,而合資轉型緩慢步伐也給了自主多品牌發展可乘之機。
從某種程度上說,面對迭代更快,與用戶溝通更直接的新能源市場,車企管理體系也亟待升級。部分品牌通過新品牌的建立從零開始,實施更先進的體制和效率轉型,以適應智能電動車領域的高效敏銳和快速迭代需求。
而對于一些大廠來說,建立新品牌講出一個全新的故事,也能夠更好地進行估值、融資。IPO后,整個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企業加速全球化。前幾天極氪IP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要知道吉利集團旗下目前已有9個上市公司,2024年Q1季度吉利集團銷量已進入全球前十。
除了吉利極氪之外,我們看到,這兩年各大自主車企推出的子品牌其實都交出了不錯的階段成績,比如吉利銀河、長城坦克,東風嵐圖,長安深藍,廣汽埃安,奇瑞捷途等。
仔細分析,如今的多品牌相比當年的多品牌表面相似,實則配方已然不同。當年車企子品牌大多根據產品線來命名,其實定位、技術、價格高度重合。而現在車企的子品牌通過不同的平臺技術,切入混動、純電新能源市場外,更多開辟了全新細分市場。比如坦克走硬漢越野路線,奇瑞捷途針對旅行場景,廣汽埃安立足共享出行,宏光MINI定位微型代步出行。
緊跟其后的是新勢力們的躍躍欲試,多品牌“蔚小理”依舊是排頭兵。蔚來和小鵬是最先宣布要推新品牌,此前蔚來和小鵬兩家表現均不溫不火,從今年第一季度交付成績看,已經被第一梯隊的問界、理想遠遠甩開。他們試圖通過新品牌找到差異化定位,尋求新的增長曲線。蔚來樂道定位25萬的家庭用戶,而MONA則是10萬元-15萬元的入門級用戶。新品牌主打價格下探,在原有品牌實力背書下,二者被普遍看好。
最后
不難預測,后續國內市場仍將涌現各種自主新品牌,在快消品式的當下,我們依舊堅信,建立品牌并非一日之功,要有內外環境為前提,要基于長期主義運營,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最最重要的是保有對市場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