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了不說,五、六年前的榮威和MG,無論銷售勢頭還是全網聲量都保持在行業頭部位置,現在早已今非昔比。2025年6月10號,上汽乘用車經銷商渠道發展大會召開,MG和榮威兩個品牌新上任的經理人共同亮相。其中MG品牌事業部總經理由陳萃擔任,榮威品牌事業部總經理在3月份就已上任,由錢漾擔任。
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時代,企業高管的公眾形象早已成為企業品牌資產的一部分。根據四度傳播研究院(SAC)™數據顯示:6月1號至25號,陳萃的全網聲量并不高,只有區區不足一千條信息,顯得很低調,但負面信息占比很高,陳萃負面占比高達50.15%。MG為什么負面占比高,主要是因為MG之前品牌的負面就高,因為國內銷量一直上不去,剛離任的周钘也沒完成銷售任務,剛上任的陳萃自然是被輿論裹挾了大量的負面情緒。
錢漾是今年3月份上任后,3、4月份聲量較高,但同期(6月1號至25號)沒有陳萃高,沒了傳播項目的加持,他個人聲量很快跌至谷底。值得一提的是,錢漾的負面占比很低,只有不到2%。為何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按說榮威和MG的銷量這幾年都降至低谷,為何陳萃一上任就負面纏身,而錢漾就能獨善其身?是榮威一直在傳播方面做得比MG好嗎?并不是,而是這三個月以來,榮威的媒體資源用的較多,甚至動用了央視資源來幫榮威品牌進行傳播,但仔細分析會發現,榮威的內容缺乏粘性,互動度較差,尤其在APP端新聞稿下面的“吹捧手”難以給品牌帶來實際傳播價值,更值不回來這些傳播經費。
提到傳播經費不得不提一句,有媒體爆料:上汽榮威和MG相關公關傳播活動產生的發布費早已拖欠兩三年,尤其是上海朗知公關,個別項目拖欠三年有余,找誰都以各種理由支付不了。例如客戶沒給朗知或艾德等代理公司結算,一會又給出他們的支付公司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有債務糾紛,正在訴訟階段,理由千奇百怪,結果就是不給結算。前不久上汽集團率先承諾的保障供應商60天賬期,并且還給自己加上一條不給供應商商業匯票,絕不搞拖欠,現在看這些話也是很虛偽。
至于陳萃與錢漾,兩位上汽乘用車高管,其看似兩極的聲譽圖譜——陳萃爭議纏身,錢漾“風平浪靜”——實則離不開背后的公關傳播策略。本質是通過選擇性敘事與輿情操控,試圖在公眾心中塑造一座“完美”的聲譽豐碑。然而,當真相的裂隙被刻意掩蓋,當短暫的閃光被放大為永恒的光環,這場傳播游戲最終可能反噬其主角,成為埋葬高管信譽的深坑。
陳萃的公眾形象,始終與高頻的爭議相伴。無論是戰略決策的搖擺、合作模式的質疑,如何迅速撕下前任們留下來的品牌負面標簽,似乎需要比榮威更強大的專業公關團隊來運營。相反,與陳萃的“顯性危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錢漾表面近乎完美的低負面占比。然而,信息占比積極正面,并非源于無懈可擊的表現,而是源于一套更隱蔽、更高效的輿情控制機制。
榮威品牌公關團隊展現出強大的信息篩選與干預能力:不利的報道與評論被迅速干預;傳播口徑被嚴格限定于“專業性”、“成就”與“贊譽”;潛在爭議點被系統性規避。這套組合拳,成功營造了錢漾“零瑕疵”的公眾假象。但這種低負面,實則是高壓管控下的“人造寧靜”,掩蓋的可能是未被傾聽的不滿或潛藏的風險。它并非清白的證明,而是一種公關傳播技巧。
在這場聲譽構建的架構中,榮威的傳播策略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助攻”角色,其核心手法可稱為“亮點工程”。榮威深諳“報喜不報憂”之道,尤其擅長捕捉并無限放大業務鏈條中短暫的“閃光點”——例如某個特定節點的“銷量小高峰”。這種小高峰,可能源于新品上市初期的嘗鮮效應、短期促銷的刺激,或特定區域的偶然爆發。
榮威的傳播策略會將其剝離出整體語境,包裝成“市場熱捧”、“戰略成功”的鐵證,鋪天蓋地地宣傳。其本質是“一葉障目”,以精心挑選的局部亮點,刻意遮蔽產品長期競爭力存疑、整體市場表現疲軟、用戶滿意度波動或可持續性不足等更全面、更嚴峻的現實問題。這種傳播,不僅粉飾了榮威自身的業務真相,更被直接用于為陳萃與錢漾“貼金”,將短暫的業務脈沖歸功于高管的“英明領導”,為其精心維護的聲譽泡沫持續充氣。
然而,無論是陳萃未能平息的多點爭議、錢漾依賴強控維持的“低負面”假象,還是榮威構建的“亮點工程”,其本質都是在用公關技巧編織一個優于現實的聲譽泡沫。這種策略,看似在保護高管,實則是為其埋下更深的“聲譽陷阱”,最終可能“坑”了他們。
首先,它導致信任透支。當“亮點”無法持續,或整體不佳的業績數據再也無法被小高峰掩蓋時,精心構建的敘事會瞬間崩塌,引發更猛烈的信譽反噬,高管作為直接背書人首當其沖。其二,它掩蓋真實問題。過度聚焦于“控評”和“報喜”,會麻痹高管團隊,使其忽視產品、服務、管理或合作模式中的核心缺陷,錯失糾錯時機,讓問題在暗處發酵惡化。其三,它積累反噬能量。尤其是榮威式的強壓管控,一旦因重大危機事件而失效,長期壓抑的負面情緒和積怨將如決堤洪水般涌出,造成的破壞遠超一直存在適度爭議的狀態。其四,它扭曲市場預期。基于片面信息形成的過高期待,會給高管帶來不切實際的業績壓力,進一步加劇運營風險。
寫在最后:
真正的聲譽,根植于可持續的業績、負責任的管理和透明的溝通。陳萃、錢漾及其關聯方所依賴的這套以篩選、壓制、粉飾為核心的傳播策略,無異于飲鴆止渴。它用今日的光鮮幻象,抵押了明日的信譽根基。當聲譽的泡沫被現實之針刺破,留下的不僅是破碎的形象,更是難以挽回的信任廢墟。對兩位新上任的高管而言,務必要走出上汽乘用車公關團隊前幾年的“控評”與“造光”策略,必須吸取前車之鑒,直面問題本質,以真誠與行動重建信任,才是避免被自己參與的這場公關“坑害”的唯一出路。畢竟,短期內榮威和MG還是拿不出扭轉市場的絕對優勢產品,倘若再給自己編故事,也敵不過時間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