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浪潮下,中國新能源(2.980, 0.06, 2.05%)企業憑借完善的產業鏈、持續的技術創新以及顯著的成本優勢,在光伏、風電和儲能等領域積極出海。從東南亞到中東,從歐洲到非洲,它們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為當地能源結構優化注入強大動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
中國新能源企業在揚帆出海過程中,憑借自身優勢以及廣闊的市場空間,海外業務獲得了比國內更高的毛利率,但也面臨政策、市場、技術、法律等多重挑戰。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能源企業走向海外,如何規避風險也成為企業的必修課。泰王國IGP國際事務執行顧問薛雪6月20日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構建“政策合規+本地化+技術創新”的綜合策略,在把握泰國新能源市場增長機遇的同時,可以有效規避系統性風險。
出海大有可為
從東南亞的光伏電站,到歐洲的海上風電場,再到非洲的儲能項目,中國新能源企業的足跡遍布全球。
十年前,光伏龍頭企業為應對歐美“雙反”集體赴東南亞建廠,由此形成中國光伏產業的海外產能重鎮。近年來,在歐美國家為保護本國產業、對中國光伏出口實施重重貿易限制的大背景下,東南亞作為“中轉站”的路徑受阻。
不過“西方不亮東方亮”,中東等新興市場在全球新能源舞臺上風頭正勁。2024年,中國向中東市場出口光伏組件累計28.79GW,同比增99%;總出口額達到262.86億元,同比增23.4%,占比自2023年的8%漲至13.1%。中東光伏協會預計,到2030年中東地區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180GW。
根據市場機構統計,自2023年以來,國內風電整機企業海外拿單規模正經歷跨越式增長。這其中,2024年海外新增訂單預計將達到全年國產風機外銷出貨體量的3.3倍,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風電企業的主要增量市場。
儲能領域同樣亮點頻現。3月13日,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宣布,批準欣旺達(19.020, 0.62, 3.37%)旗下公司投資約人民幣108億元在泰國建設電池生產設施。近兩年來,除了欣旺達,國內已有多家頭部鋰電池廠商選擇在東南亞投建工廠。
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儲能裝機容量到2026年將達270GW左右。對于中國新型儲能產業來說,海外市場是“必爭之地”,走出國門、布局海外成為大勢所趨。中國化學(7.600, -0.01, -0.13%)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鋰離子電池累計出口數量為39.14億個,同比增長8.1%。
而來自A股新能源企業發布的年報顯示,不少企業2024年度海外市場收獲頗豐,毛利率明顯高于國內市場。大金重工(31.040, 0.59, 1.94%)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國內業務毛利率為22.5%,海外業務毛利率達到38.48%。根據寧德時代(239.610, -0.65, -0.27%)2024年財報,公司境內業務毛利率22.25%,境外業務毛利率達到29.45%。
中國核電(9.330, -0.06, -0.64%)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境外業務毛利率同樣高于國內。
一位核能從業人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和風電、光伏儲能一樣,核電作為清潔能源也在積極出海,目前公司已經在一些一帶一路國家完成核電機組建設,也正在與其他國家洽談合作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