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見到的是,2025年車圈大佬們的口水戰,還會愈演愈烈。
2月10日比亞迪投下“全民智駕時代”的核彈之后,果不其然在行業內引起了激烈反響。
很快,長城汽車就以董事長魏建軍為首,發表了己方看法,“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真正的智駕,關乎到每一個用戶和家庭的出行體驗和安全。”
長城汽車趙永坡隨后跟上,認為“說給用戶聽、不如拿給用戶用”,順手還給即將上市的二代梟龍MAX打了個廣告:
但吃瓜群眾最熱衷于討論的,還是余承東的反應。
2月11日一早,余承東就開啟了大嘴模式,稱“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說華為鴻蒙智行是斷代領先!”
而且余承東也似乎在朋友圈再次強調:“把成本做低,讓基礎智駕普及,值得表揚、可喜可賀但混淆概念,把基礎智駕說成高階智駕,是不合適的”
兩次發言是句句沒提比亞迪,又句句沒離比亞迪。于是乎有網友做起了閱讀理解,并且猜測道:老余你急了!
01. 真急假急?
從產品角度分析,比亞迪所謂的未來全系車型將標配“高階智駕”,對行業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搭載天神之眼C的入門級車型。
不到10萬塊的車,就能有高快NOA、智能泊車、主動安全等智駕功能,堪稱是對行業的一次降維打擊。
而目前搭載華為智駕的產品,主流價位區間在30~50萬元,一直以來致力于塑造的形象,就是那四個大字——
一個不嚴謹的比方,華為智駕的主力消費人群要的是輕松、好用、無接管,有點像是找個AI司機幫自己開車;
而比亞迪開創的“全民智駕時代”,主要針對的其實是那些沒有智駕的老舊燃油車。
這兩類群體的重合度非常低,幾乎影響不到問界、智界等品牌的銷量。
所以并不是比亞迪搶了鴻蒙智行的市場,而是在爭奪“高階智駕”這個概念的定義權!
眾所周知,只有L4才是真正的無人駕駛(車企擔責),L3是人機共駕(根據情況擔責)。現在市面上99.99%的車型,都是L2智能輔助駕駛,出了事故需要車主擔責。
想進一步了解的小伙伴,戳這篇:馬斯克放話年內實現L5自動駕駛?大佬總說的L0-L5都是什么意思?
而那些技術實力走在行業前列,體驗更安全更絲滑的智能輔助駕駛,為了和某些不夠智能的同行區分開來,就宣稱自己是高階智駕:高級的智能輔助駕駛。
(它們之前在宣傳階段的名字是L2+,或是L2.9,L2.99……)
車企不得不在宣發上大做文章的原因,本質上是智駕和車上的其他配置有所不同——
續航多少,電耗高低,有沒有冰箱彩電大沙發,座椅用沒用真皮、加熱通風是靠背還是靠墊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的。
大家只要坐上車,甚至只在網上看個配置表,就能大概分個高低。
但看不見摸不著、就算試駕都很難試出誰更NB的智駕,大家不可能憑借車企幾頁PPT、或是幾段宣傳視頻,就貿然下單。
但車企要想提供舒適安全的智駕體驗,必然要養更大規模的團隊、研發更高級的算法,甚至還要搭建自己的算力平臺和服務器……這可都是實打實的成本!
正因如此,比亞迪“掀桌”般的技術下放,才讓友商默契地一同下場開懟。
02. 該急的是......
不過打嘴仗歸打嘴仗。比亞迪再“不講武德”,既然出了招,友商想辦法也得跟上。
事實上,2月17日央視節目里,華為車BU CEO靳玉志已經直白地揭示出了比亞迪催化出的行業現狀:
未來智駕發展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普及化,更多車型將搭載智駕功能,推動全民智駕時代的到來;
二是智能化,向L3/L4級無人駕駛演進,提升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華為、小鵬等車企,甚至百度apollo、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公司顯然選擇了第二條路,也就是要么從L2到L3再到L4,要么一步到位直接L4無人駕駛;
比亞迪和天神之眼,則是選擇了第一條路,不管L4,只走L2的科技平權群眾路線。
攻勢,也是肉眼可見的兇猛——
憑借在銷量上的巨大體量,比亞迪試圖爭奪智駕領域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正如比亞迪通過“電比油低”的定價,去樹立自己在新能源領域的地位一樣。
有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市場城市NOA功能的滲透率仍不足5%。所謂高階智駕,依舊是少部分人才能體驗到的前沿科技。
大多數人,其實并沒有親身體驗過高階智駕。甚至退一步講,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壓根沒有嘗試過智駕,尤其是車輛功能并不豐富的燃油車用戶。
在社長看來,什么是真正的高階智駕的爭議都可以暫且擱置。只有讓大家先認識到智駕方便好用,才能推動行業的發展。
從年初的進度來看,國內市場配備高階智駕功能的車型,售價的下限大概在15萬左右,剛好卡在了主流家用車的前后門檻上。
考慮到同價位區間如果不選智駕,就能獲得空間、動力、續航這些更實際的體驗,很多人是不愿意為“可有可無”的智駕功能額外付費的。
標配了固然不錯,但如果沒有,也不會加錢選裝或是直接上高配。
眼下的比亞迪,相當于給了大家一個選項:只要加3000塊錢就能擁有智駕,而且絕大多數車型的3000塊由比亞迪來出!相當于用戶不花錢開智駕!
所以真正應該恐慌的,并不是那些早有技術儲備的自主品牌,而是那些“老舊燃油車”、尤其是售價8-15萬的“老舊燃油車”:
價格戰才剛跟上,一口氣還沒緩過來,比亞迪又出了張智駕牌。自己自研來不及,找供應商買又要實打實地掏利潤……這仗,根本沒法打啊!
03. 打到科技平權!
沒錯,如果放到最近兩三年的維度來看,比亞迪今年還是在延續價格戰的打法。智駕不過是增配降價、或者增配不漲價的那項新配置之一。
與此同時,友商們也沒閑著——
小鵬5月會交付配備XNGP的頂配MONA M03頂配,15萬以內的零跑B10會提供激光雷達、支持無圖城市NOA,寶駿享境會搭載靈眸智駕3.0。
就連東風日產N7這樣一臺合資車,都配上了從停車場到高速路的全程領航功能……
根據網傳消息,華為似乎也在準備四季度上市的“第五界”,價格區間將在15-25萬元。
如果一切屬實,那么和上汽合作的尚界,將會成為最入門的鴻蒙智行車型。
肉眼可見地,今年的小鵬XNGP、華為乾崑智駕、大疆靈眸智駕、Momenta的端到端智駕還是其他,都會與比亞迪天神之眼C在同一價位里短兵相接。
而無論是車企自研、還是集采自供應商的解決方案,不帶激光雷達的高階智駕系統成本,推測下來只會在3000-1萬元之間。
只需花費一臺車5%左右的價格,就能提升整車的主動安全性和用車體驗!
有了這種成本優勢,智駕必然會在新車上普及,這才有了2025年全民智駕時代的到來。
寫在最后
一個事實是,7萬多塊的小海鷗能夠配上智駕,并不意味著我們很快就能大踏步進入L4無人駕駛時代。
考慮到功能邊界、接管次數、安全性能等體驗上的不同,“能用”、“好用”跟“非常好用”的L2智駕中間,也有著巨大的成本差距和技術鴻溝。
想要把非常好用的L2打成白菜價,還需要行業共同努力;無人駕駛到來,更需要車企敢于擔責的技術自信,以及法律法規的支持完善。
至于L4無人駕駛現在發展成什么樣了,去年火爆全網的蘿卜快跑還有今年初徹底夭折的通用Cruise都告訴我們,無人駕駛的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想進一步了解的小伙伴,可以戳這兩篇:
《我跑滴滴的機會也沒了?到底是誰在搶老司機的飯碗!》
《新年第一燒!惹眾怒的無人車,究竟動了誰的奶酪?》
對現階段的汽車市場而言,智駕普及有點像是當年自動擋逐步取代手動擋——
雖然它的換擋時機可能沒有老司機那么準確,但它確實能減輕不少負擔,讓駕駛不再變成“痛苦的從A到B”,而是能夠身心放松地享受開車的過程。
科技改變生活,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