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一個新詞火了——“預制人”。乍一聽,像是快餐工業里的新品名,實際上卻是個精準形容:專指那些溝通能力嚴重欠費、思維固化到令人抓狂的人群。比如,某次運動會的志愿者被問路,明明對方說得清清楚楚,偏偏答個“請稍等”,轉頭翻出一大本指引手冊,對著已經明顯錯誤的方向比比劃劃。最終,繞了大半圈,還是回到了起點。這種“腦袋在線、靈魂離線”的行為模式,活脫脫就是個真人版“人工智能bug”。
“預制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拒絕超出自己設定范圍的任何變量,仿佛一個自帶程序的機器人。你跟他說“天氣不錯”,他能答一句“抱歉,不清楚天氣預報”。更要命的是,這種現象不只是出現在志愿服務場景,放眼職場、生活甚至家庭,類似的“預制反應”俯拾皆是。身邊有沒有這么一類人?你拋出一個問題,對方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直接停機,根本不接招。你懷疑是對方智商欠賬,但仔細觀察發現,他們往往是接受過一定教育的人群,智商絕對在線,可行為模式卻像寫死了一樣,幾乎沒有任何彈性。
這背后,絕非簡單的“蠢”。德國思想家朋霍費爾曾提出“愚蠢理論”,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他強調“愚蠢”并非智商問題,而是缺乏思考的社會性現象。簡單來說,一個人處于某些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思維和行為容易被一種集體程序所“預制化”,變成自動運轉的“機器部件”。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經典的動物實驗:雌火雞會在聽到小雞的叫聲時,機械性地對其表現出母愛,但如果聲音消失,哪怕眼前真的有小雞,也完全無動于衷。這種生物學意義上的“固定程序”與“預制人”的行為極為相似:他們看似有大腦,其實只是條件反射,聽不懂弦外之音,更別提理解復雜情境。
“預制人”的思維邏輯往往是封閉的。他們用固有觀念武裝自己,拒絕變化,排斥多樣性。你告訴他,地球是個球體,他能糾結“那為什么看起來是平的?”當有人試圖用新鮮觀點挑戰他們的思維時,不是陷入“死循環”,就是直接“強制關閉”。這種行為模式無疑讓溝通者倍感抓狂,但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它可能成為一種更大范圍的社會現象。畢竟,“不思考”比“不會思考”更危險。
那么,如何擺脫“預制化”?答案很簡單,但行動起來卻很難:打開封閉的心態,愿意聽、敢于想、主動學。打破原有的程序設定,就像重新寫代碼,需要不斷嘗試和磨合。比如,在與他人對話時,別急著給出反應,而是先聽清楚對方的意思;面對新觀點,不妨先抱著“為什么不試試”的態度,而不是直接否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變化,卻是對抗“預制化”的關鍵。
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在信息爆炸中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們習慣了直接拿現成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探索問題本質。長此以往,“預制人”不但會越來越多,甚至會成為一種社會默認的“新常態”。這種危險,不僅體現在個體身上,更會侵蝕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和活力。
那么最后我想問:你有多久沒有真正地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容易變成“預制人”的時代,你還愿意為打開自己的心智多花點力氣嗎?對此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咱們一起在評論區切磋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