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僅在年輕群體中風靡的“谷圈”,突然闖入大眾視野。“谷子經濟成為新風口”“沉迷吃谷的二次元玩家培育了多大市場”“一塊吧唧被炒到7萬多”等話題輪番登上熱搜。
有聲音稱,不懂年輕群體的情感為什么會投射在小小的“吧唧”(網絡用語,一般指動漫游戲等周邊產品中的徽章)上,并提出此舉可能毒害年輕群體。
確實,商販、黃牛甚至走私者炒作出的畸形“谷圈”生態,可能導致不少人被“燙門”(網絡用語,比“熱門”更熱稱為“燙門”)、“海景”(網絡用語,指珍貴稀有的動漫游戲等周邊產品,珍貴到可以購買一套海景房)等概念裹挾,掏空腰包甚至欠下債務去盲目攀比。
職能部門依法查處“谷子經濟”中出現的違法行為,當然應該。社會輿論提醒年輕群體不要因個人消費上的情緒價值需求而成為他人鐮刀下的韭菜,出發點當然是善意的。
但提醒歸提醒,爹味說教就沒必要了,借“谷子經濟”存在亂象就建言一禁了之就更不妥當了。
“谷子經濟”存在亂象,既不能代表“谷圈”不合理,也難言“谷圈”就完完全全是在毒害年輕群體。對熱衷“谷子經濟”的年輕群體而言,他們是一個新生的消費群體,用愛發電、為興趣買單,并以此收獲情緒價值。
這是他們營造的一個社交圈和新鮮世界。這個圈子里,有“無料”(網絡用語,即免費),有“柄圖”(網絡用語,即谷子所印的圖案),有“排谷”(網絡用語,即填收集表選擇谷子),有“腎表”(網絡用語,即購買谷子時一次性購買超過一定數量的行為)……這些“黑話”很難進入到成人世界。
如果一個所謂“嚴肅正統”的成年人,連年輕群體能從“谷子”里尋求到什么都不知道,而僅僅依仗自己人生經驗對年輕群體的愛好指指點點,并要求將其娛樂、游戲、社交需求一禁了之,顯然就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主觀狹隘的經驗主義,顯然不是一種“嚴肅嚴謹”看待事物的方式。
我們可以討論如何治理谷圈亂象,可以思考如何引導年輕群體形成科學的消費觀,但首先要做的是“入圈”了解他們、尊重他們。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愛好與回憶,從集閃卡到集郵,再到現在的“谷圈”,本質并無區別。隨便否定他人愛好,與容許他人隨便否定過去的自己,又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