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輔導作業,為啥能讓人“血壓飆升”?
先來分析一下,為什么輔導孩子作業會讓家長如此“崩潰”?專家表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教育心理學缺失:家長普遍不是專業教育者,不具備拆解問題、循序漸進引導的能力。一旦孩子反復不理解,家長的耐心值迅速清零,情緒爆發在所難免。

期待過高:有些家長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講一遍就懂”,可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本身有快有慢,再加上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習慣尚未養成,很多時候無法滿足家長的高要求。
生活與教育雙重壓力:不少家長白天在職場承受重壓,晚上回家還要面對孩子的作業問題,疲憊和焦慮積累,情緒容易失控。
2. 常見場景:血壓升高的瞬間
有家長吐槽,輔導作業時,“娃像個謎語人,解題方法千奇百怪,但就是不對!”比如,一位爸爸信心滿滿地給孩子講解“3×8=24”,結果孩子換成“8×3”立馬迷茫;再教幾遍,孩子眼神空洞地神游,爸爸一怒之下,把書甩飛了

還有一位媽媽因為輔導作業與孩子爭執不休,最后被診斷為呼吸性堿中毒。情緒應激讓她出現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甚至肌肉僵硬。這種情況再嚴重些,還可能引發致命的心律失常。
更極端的案例發生在江蘇,一位媽媽因輔導孩子作業,誘發主動脈夾層,被送入ICU搶救。醫生手術后才發現,她的升主動脈后壁竟裂了2厘米,血管內還堆積了大量血栓。聽到這些,簡直令人后背發涼。

3. 幽默一刻:輔導作業的“段子界”
網友紛紛調侃,“輔導作業,讓我多活十年的是親情,少活二十年的是教育。”“輔導作業前,先量個血壓;輔導作業后,備個救心丸。”還有人感嘆,這屆父母的耐心,是被三年級數學題一點點耗盡的。
4. 家長應該怎么辦?
那么,如何才能降低輔導作業時的“爆炸風險”呢?

學會科學溝通
教育專家建議,家長要從孩子的實際能力出發,接納孩子的不足。輔導時應多使用正面激勵語言,避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生氣時深呼吸,或暫時離開現場平復情緒。
適當“放手”

家長可以嘗試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而不是親力親為每題必糾。適當引入在線輔導、社區學習資源等外援力量,避免“越俎代庖”。
保護自己健康
有基礎疾病的家長,輔導作業時更需注意血壓變化。醫生提醒,平時注重健康管理,情緒波動時及時疏導,必要時可求助心理咨詢。
5. 家長的“自我和解”
或許,最終的解藥是學會“佛系”——接納孩子的不足,接受自己并非“萬能父母”。有家長表示,經過幾年“斗智斗勇”后,逐漸想通了:“孩子成績一般也沒啥,身體健康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