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突然不香了。
在順義區的一家宜家,進門之前,記者看到門店入口的客流統計顯示,上午10點有273人進店,下午1點只有85人進店,晚上6點更是只有45人。
而在三元橋的一家宜家,整個下午的客流量也寥寥無幾。在沒有疫情的時候,該門店的客流量通常以每小時上百人為單位計算。
由于消費者需求減弱,宜家的餐廳、咖啡館等場所人滿為患的情況也已不復存在。
作為世界知名的家居零售巨頭,宜家的現狀著實讓人感到意外。畢竟,它曾一度憑借著超低的價格和“瑞典設計”吸引著眾多消費者。
宜家的“頂流”時刻
時間倒回到十年前,那是宜家在中國市場的高光時刻。
據公開數據,2012年到2018年這七年時間,中國一直是宜家最大的市場,其中2013年更是成為宜家全球銷售額第一的市場。
在北京,這家來自瑞典的家居巨頭也曾掀起了“逛宜家”的熱潮。
那時候,只要想進去逛一逛,排隊都是常態。甚至有人為了進店,不惜提前一天就在店外排隊,由此也催生出了代購、黃牛等新興職業。
在北京的某宜家,記者在周末采訪時發現,雖然門店里的人并不多,但停車場基本是停滿了車。
在購物過程中,很多顧客都會將購買的商品放在臨時搭建的攤位上,并在購物車里裝上滿滿當當的“戰利品”,然后拿著小推車去收銀處結賬。
一位代購告訴記者,在2018年的時候,她每天能賣出十幾套家具,收益頗豐。
當時,“宜家”還被譽為是“年輕人的第一張信用卡”。
不過,如今的宜家門店里卻鮮有年輕人的身影。在三元橋這家宜家的餐廳里,大部分用餐的都是一家人或同事聚餐。
而在順義區這家宜家的餐廳里,當記者詢問服務員一份“肉丸子”的價格時,對方回答說:“最小的份量要69元。”
這讓記者不禁感嘆:“果然還是以前更劃算。”
事實上,隨著消費升級以及疫情的影響,近年來家居、餐飲等行業都面臨著市場需求減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