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不清路的水下“隧洞”中,一個四四方方、戴著黃色“頭盔”、腳“踩”履帶的“方盒子”,正根據指令,在水下穿行,看似“笨重”的身體在水池里像魚兒般靈活移動,代替人工進行巡檢工作,為水下隧洞做“體檢”。
這個“方盒子”是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水下機器人,它可以在高度危險環境、被污染環境以及零可見度的水域代替人工在水下,長時間作業。近日,記者走進申昊科技,探尋智能機器人如何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走進申昊科技的展區,在30立方米的水箱實驗室里,我們見到了這款智能的“方盒子”。
履帶式水下機器人 官方供圖
“這是履帶式水下機器人,可以潛到約300米深的水下作業,實現360度翻滾、貼壁爬行或座底式爬行,主要檢測水庫大壩、橋墩水下裂紋情況,以及船舶海生物、海上養殖網箱清洗、海洋平臺導管架檢測運維等。”申昊科技董事長陳如申介紹,“在許多高危場景下,用智能機器人替代人工,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人工風險。”
申昊科技是一家致力于設備檢測及故障診斷的高新技術企業,為工業設備安全運行及智能化運維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相較于陸地機器人,水下機器人上一般配有聲吶系統、攝像機、照明燈和機械臂等裝置,能提供實時視頻、聲吶圖像,機械臂抓起重物。因此,水下機器人在石油開發、海事執法取證、科學研究和軍事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除了在水下,我們還能在變電站、軌道交通巡檢等地方看到申昊科技的身影,練就了“火眼金睛”的技能。
變電站運維現場存在設備多、環境復雜等特點,導致運維和安全監管的難度很大,傳統方式是通過各類常規監控終端實施遠程監控和現場管控,但仍需大量人工進行核檢,響應及時性和管控有效性無法保證。
在此背景下,申昊科技于2012年研發了第一代變電站巡檢機器人。陳如申介紹,“在巡檢領域,通過使用超聲波、紅外線、圖像識別等先進技術,在變電站開關室就能代替工人完成復雜、危險的工作,并把出現的故障用數字化的形式來呈現,為決策提供參考,把故障扼殺在萌芽狀態。”
10多年來,申昊科技的“家族成員”在不斷學習和進化,累計開展五代多個版本的機器人開發,并向“海、陸、空、隧”全方位進軍。特別是,在多傳感器、人工智能、機器人本體設計、定位導航、運動控制、全數字仿真、大數據分析等方面儲備了大量的核心技術,產品功能也逐步從巡檢,向帶電作業延伸,解決客戶痛點。
巡檢機器人 見習記者 戴凱霖攝
新質生產力何以為“新”?在陳如申看來,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團隊是關鍵。申昊科技依靠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現高校和科研機構前沿先進技術在企業的成果轉化工作。
“我們和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新加坡理工學院等高等院校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同時通過浙江省重點院士工作站、智能運維機器人重點實驗室、軌道交通智能運維技術與裝備重點企業研究院等科研平臺,為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先機提供先導性支撐作用。”
申昊科技業務板塊 見習記者 戴凱霖攝
截至目前,申昊科技已開發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機器人及智能電力監測及控制設備產品,擁有700多項的專利,積累了電力、軌道交通、石油化工、水下、環保、應急等多個行業的智能機器人產品,并嘗試利用公司多年深耕機器人領域積累的圖像識別、自主導航、環境感知、AI算法、機器人控制、語音交互等技術開始探索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開發。
陳如申透露,眼下,他們錨定工業大健康主營業務方向,采用“AI機器人+行業應用”的模式為行業提供“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以杭州總部為中心,申昊科技除成立福建、西安申昊子公司外,還在新加坡成立海外子公司,輻射東南亞,并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建立了日本、北美分公司,實施多區域全球化布局的一體化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