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落實校園招聘“三嚴禁”,其中包括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
即便規定如此,針對畢業生的院校、專業、性別等各方面的歧視還是在實際中上演。其中,“第一學歷”向來都是招聘中隱形的選人標準,“985名校碩士因本科普通被企業婉拒”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在這樣的求職“潛規則”面前,不夠優異的第一學歷,像是人生中難以擦去的一處污點、無法撕下的標簽。
第一學歷意味著什么?它到底為何如此重要?又有多少中國人,困在第一學歷里?
985研究生,救不了雙非本科?
一些受困于簡歷關的求職者戲稱,只要本科是雙非、二本或大專,就等于在找工作時留下了“案底”。
擠在2025屆畢業大軍里的子堯,秋招一路坎坷。子堯研究生就讀于上海一所985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則是上海一所雙非高校。她仔細算過,今年秋招一共投了200多家企業、近400個崗位,但最終通過簡歷關的只有15個。
她去社交媒體上搜索其他人的面試經驗,發現有些人實習經歷和時長都不如自己,但還是拿到了自己拿不到的offer。
子堯統計了秋招期間的投遞情況和進度。(圖/受訪者提供)
“剛開始申請時我還蠻悠閑的,覺得985碩士的學歷應該比較夠用;但是過了兩三周之后毫無水花,我開始有點慌了。”參加秋招之前,子堯從來沒有覺得第一學歷是雙非本科會是一種困擾,但在秋招的幾個月里,她經常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比別人差在哪里?”
和許多學生一樣,子堯把985大學研究生學歷當成是一次學歷增值、逆風翻盤的機會。子堯的高考分數可以選擇就讀北京的211高校,但是因為向往上海的生活,所以她選擇了上海一所雙非院校。
子堯沒想到,當年這一聽從內心的選擇,會在幾年之后對就業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圖/《中國合伙人》)
“當時家里人告訴我,你的本科學歷很重要,一定要選個211或者985。當時我不懂,現在秋招的時候,才感覺到第一學歷不太夠用。”子堯統計過,只要拿到了面試機會,基本上都會推進到終面。
她由此反推,自己的面試表現應該沒有太大的硬傷。之所以沒有拿到面試資格,大概都是因為測評和簡歷不通過。
(圖/《重啟人生》)
“我有一個本碩211,但實踐經歷沒我豐富的朋友拿到了比亞迪的offer。”子堯說,這位朋友在投遞校招申請之后,接到了比亞迪打來的電話,確認她在校招求職,隨后就發了錄取郵件。
與此同時,子堯沒有通過比亞迪公司的簡歷關。
“我非常震驚,原來一通電話就可以拿到工作。我這邊每一次面試至少要三十分鐘,每一個公司至少要推進三四輪面試,最后還有可能不給我offer。”子堯感慨,“原來第一學歷有這么關鍵的作用”。
一通電話敲定下來的工作機會,在許多人石沉大海的簡歷面前,顯得輕而易舉。
(圖/《鳴龍少年》)
在眾多呼吁摒棄第一學歷歧視的呼聲之外,也有另一種觀點:如果找工作的時候,985、211的學生沒有學歷優勢,那他們一直以來付出的努力意義在哪呢?
“不好意思,我還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可以挑選”
在國產面試模擬游戲《感謝你的投遞》中,玩家扮演一名初級面試官,挑選符合標準的應屆生簡歷。
公司規定,一些特定崗位只招收某所頂級大學的畢業生,但在回絕時不能用學歷為理由淘汰落選者,只能籠統地以“你的教育背景不符合我們的要求”的話術回復對方。
游戲靈感源于現實,但現實世界比游戲更加高效,也更殘酷。
游戲中的企業只招收某所大學的畢業生,但又不能以這個名義拒絕應聘者。(圖/凍檸茶工作室)
鐘景浩在一所大型國企做了六年HR。他說,企業在發布校園招聘信息時絕對不會出現“非985、211、全日制不要”的字眼,“但在公司內部還是有相應的評判標準”。
兩位接受采訪的HR都表示,帶有儲備性質的核心管理崗、軟件研發、算法研發等崗位等,會對求職者的本科學歷有更高的要求。
鐘景浩說,在人力招聘后臺有一套篩選方式,只要設置篩選條件,就可以一鍵篩選簡歷,將非985、211院校的簡歷排除在外。
像子堯這樣的簡歷,有很大的可能性根本不會在面試官視線之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