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擴容計劃剛公布,熱門候選名單一出爐,河南高校的缺席就成了焦點,討論聲此起彼伏。這事兒怎么看都讓人覺得有點委屈:河南,高考大省啊,數以百萬計的學子削尖了腦袋考大學,結果自家的高校在“雙一流”這場盛宴里卻常年陪跑,究竟出了啥問題?
先說“雙一流”擴容,這次教育部的動態調整機制確實給了很多高校新的希望。目前的熱門候選里,像溫州醫科大學、陸軍軍醫大學這些學校都憑借突出的科研成果和王牌學科成了大熱門。要論學科硬實力,這些學校確實各有亮點,比如溫州醫科大學靠“國家自然科學獎”賺足了風頭,浙江工業大學則在化學工程領域猛扎根,昆明理工大學更是占據了有色金屬領域的高地。人家有技術、有項目,還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樣的條件,不入圍才不正常。
可河南高校呢?讓人揪心的就是“差一點”。比如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科和農作物研究在行業內小有名氣,可放到全國范圍,聲量就弱了。再看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工程確實是強項,但僅靠“強項”撐全校,顯然不夠。河南理工大學好不容易殺出個A-學科,在“雙非”高校里算翹楚,但距離“雙一流”的門檻還是有點距離。
這背后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河南作為人口大省,高校資源一直是短板。全省高考人數每年屢創新高,可分到的優質教育資源卻不成正比。結果是,學生擠破頭考外省的名校,反倒讓河南本地高校留不住頂尖人才。加上科研經費有限,國家級重點項目寥寥,社會影響力不夠,河南高校自然顯得“低調”。
有人說,河南高校也不能全怪資源少,是不是在學科建設和科研投入上還不夠給力?這話有一定道理,但現實是,人才、經費和政策傾斜缺一不可。拿熱門候選的燕山大學來說,材料科學領域的成果在業內響當當,這跟政策扶持和地方支持密不可分。河南高校如果想殺出重圍,就得拿出更具全國競爭力的“硬核成果”,不僅要有學科優勢,還要在科研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下功夫。
話說回來,河南高校沒上榜雖讓人遺憾,但這也不是一錘定音的事兒。擴容只是機會,是否能入選還得靠綜合實力說話。對河南來說,更重要的或許是改變“考生大省,高校小省”的尷尬局面,通過政策傾斜和資源支持,扶持本地高校做強做優。畢竟,基礎不牢,光靠幾項“重點學科”撐門面,終究走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