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疑似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發給供應商的一封郵件在網絡曝光。根據郵件內容,為增強比亞迪乘用車競爭力,比亞迪需要整個供應鏈持續降本,因此比亞迪提出要求,希望供應商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

該郵件曝光后,迅速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和關注。而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隨即發在微博上回應: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管理,我們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李云飛所言不假。據我們了解,汽車行業采購,每年都會對供應商要求5%-10%的價格降幅要求,以此來保證市場競爭力。

盡管近幾年來,在價格戰的沖擊下,不僅僅是整車廠,包括零部件供應商企業的利潤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但從比亞迪的采購規模來看,由于比亞迪產銷規模巨大,對于零部件供應商而言,伴隨著采購量增大,零部件供應商的規模化效益無疑也有望隨之提升。
10月份,比亞迪單月累計銷量首次突破50萬臺。根據行業媒體報道,截至11月24日,比亞迪本月累積訂單約40萬臺左右。對此,該媒體預測,比亞迪有望在年底的最后兩個月,持續保持50萬臺以上的銷量成績。

1-10月份,比亞迪累計銷量約323.7萬臺。按照這一勢頭,今年全年,比亞迪有望超過420萬臺。自7月份以來,國內新能源市場滲透率已經連續4個月穩定在了50%以上。也就是說,伴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不斷提升,作為新能源市場最繞不開的品牌,比亞迪仍然還有著較大的增長空間。
不過,正如郵件中所言,2025年新能源汽車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進入“大決戰”、“淘汰賽”。因此,為了抓住增長機遇,持續提升市場份額,事實上也需要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通力合作,深入協作,不斷降低成本,共同提升終端產品競爭力,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