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乘聯會公布了最新銷量數據,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226.1萬輛,同比增長11.3%,環比增長7.2%。前10月,國內狹義乘用車累計銷量為1783.5萬輛,同比增長3.2%。這背后,一方面是因為各家利好政策加持,另一方面因為接近年底,消費者購車熱情高漲。具體來看,轎車市場仍是第二大市場,同環比分別上漲了9.6%和6%。
在10月轎車銷量排行榜上,自主品牌轎車在10月份的表現依舊搶眼,在銷量排名前十五的車型中占到7款,不過均為新能源車型,燃油車型無一上榜。在一眾自主品牌中,表現驚艷的還是比亞迪,6款車型進入前15,其中海鷗一舉奪冠,月銷量超過了5萬輛,秦L DM和海豹06僅隨其后分別拿下了第二名和第三名。這一成績不僅展示了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深厚實力,也體現了國產車在技術和市場策略上的雙重優勢。
除了比亞迪之外,其他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也表現出色,比如首次上榜的小米SU7,10月銷量達到了20726輛,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屬于新勢力,而新車只提供純電動力,且價格來到了20萬級別,在這些條件的限定下,小米SU7能有這樣的市場表現,實力可見一斑。這得益于包括小米SU7在內的自主品牌勢力在性能、續航、智能化等方面的優勢,更離不開它們在品牌力、渠道建設、用戶服務等方面的全面發力。
與國產新能源車型的強勢崛起相比,合資品牌在10月的轎車銷量榜單中則顯得有些黯然失色。雖然仍有一些合資品牌車型進入了銷量榜單的前列,但整體來看,合資品牌的銷量和市場份額都在不斷下滑。究其原因,合資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傳統油車上,新能源市場至今沒能打開局面,只有五菱宏光MINI EV和五菱繽果兩款車型進入了前十五。
相比之下,除了五菱,其他大牌合資雖說也有車型上榜,但均為傳統油車,比如轎車榜??屠室莺蛙幰?,月銷量都在3萬輛以上,數據還算亮眼,但都未能進入前三,而這還是兩款車型“以價換量”的結果。
在一眾合資品牌中,大眾收獲頗豐,南北大眾各有兩款車型上榜,上汽大眾除了朗逸,帕薩特進入了榜單,排名第九,一汽-大眾上榜的則是速騰和邁騰,四款車型無疑都給出了較大的優惠,比如帕薩特出眾款指導價來到了16.54萬元,同時帕薩特和邁騰近期還推出了換代新車,不僅安排了副駕娛樂屏,還新增了大疆智駕系統,綜合實力提升明顯。
從10月轎車榜來看,德系車還算是守住了陣地,而日系車就顯得慘淡,只有軒逸和凱美瑞上榜,其中凱美瑞以18647輛的成績排在第15位,至于過去熱銷的卡羅拉、雅閣等等均不見蹤影,可見在當下插混、增程、純電橫行的國內汽車市場,燃油混動雖說仍有較大市場,但已經不如過去吃香。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強勁勢頭,合資品牌也開始加速新能源轉型的步伐,一些合資品牌推出了全新的新能源車型,并加大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和研發力度,比如奧迪與上汽集團合作的AUDI品牌帶來了首款產品AUDI E。豐田則帶來了一汽豐田bZ3C,東風本田燁S7與廣汽本田燁P7組成的姊妹車型也已經完成了亮相,東風日產則是發布了中型純電轎車N7。
然而,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轉型之路并不容易,畢竟國產新能源汽車在品牌力、性價比、智能化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合資品牌想要在新能源市場打開局面,除了提升產品力,挖掘消費者需求,放下身段降低價格也有必要,比如大眾ID系列,就是通過降價加上之前積攢的品牌影響力,換來了不錯的銷量。而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合資優勢也在逐漸減弱,很多經典車型都給出了不小的折扣,要想挽回頹勢,提升智能化水平很有必要。
總的來看,10月的轎車銷量榜單再次證明了自主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和小米SU7的成功。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成熟,自主新能源汽車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加上各家車企都在積極出海建廠,未來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會越發重要。當然,車企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不斷創新和升級產品,提高性能和品質,并加強品牌建設和用戶服務,以更好的適應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