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品牌策略,是汽車行業的一把雙刃劍。有人執此劍而立于行業之巔,有人持此劍而自傷鋒芒。吉利汽車,這個擁有諸多子品牌的自主車企,又會有怎樣的命運?
縱觀吉利旗下,極星、路特斯、領克、銀河、睿藍、極氪、幾何等新能源品牌可謂琳瑯滿目。這還不算它收購的沃爾沃、smart等。多而不精,是許多人對吉利品牌策略的直觀印象。

"多生孩子好打架",似乎成了吉利的信條。但回首同樣奉行多品牌的奇瑞,最終不得不回歸一個奇瑞品牌,歷史的鏡鑒發人深省。雖然這些子品牌在定位上各有側重,銀河主攻10-20萬區間,幾何瞄準10萬左右的下沉市場,極氪則要在20萬以上市場開疆拓土。但諸多品牌之間,邊界真的那么清晰嗎?
以2023年銷量為例,幾何賣出11.2萬輛,睿藍4萬輛,二者主打網約車市場;領克2.7萬輛,全部是混動;吉利5.4萬輛,極氪7.2萬輛。這意味著,在C端市場,五大品牌加起來也就23萬輛,相當于理想汽車60%的年銷量。多品牌,真的好打架嗎?

隨著領克也要推出純電車型,它與極氪001同平臺的領克Z10,定位難免重疊。一邊是"親兒子"極氪,一邊是與沃爾沃合資的領克,同室操戈恐怕在所難免。更何況,極氪主銷產品也在20-30萬區間,與領克直接競爭。
極星雖定位更高,但受限于知名度,銷量一直不佳。2023年全球交付5.46萬輛,今年一季度更是跌至7200輛。持續虧損之下,極星不得不靠價格來刺激銷量,這又與極氪、領克形成新的競爭態勢。

吉利雖有諸多子品牌,但沒有一個真正站穩高端市場。品牌內卷之下,只能在中低端紅海廝殺。如何走出這個怪圈,考驗著這個自主品牌的智慧。
網友"汽車玩家"評論道:"吉利雖有雄心,但品牌定位不清,資源分散,高端市場至今無建樹,實屬可惜。"
這一觀點切中要害。品牌越多,資源投入越分散,每個品牌做大做強的難度就越大。尤其高端市場,需要長期的品牌積淀和精準的市場運作,非一朝一夕之功。

"上天入地"則指出:"多品牌本無可厚非,關鍵要厘清邊界,避免內耗。吉利旗下諸品牌如何錯位競爭、互補協同,是當務之急。"
品牌林立不是問題,關鍵要在體系內形成合力,避免同質化競爭,而非惡性內卷。吉利需要的,是科學的品牌梳理和市場布局。

"滄海一粟"感慨道:"吉利收購了沃爾沃等國際品牌,但迄今未能形成協同效應,有些可惜。不同基因的品牌如何融合,考驗企業的整合能力。"
跨國并購看似風光,但文化融合與協同發展卻是一門大學問。吉利需思考的,是如何在多元化布局中找準定位,實現整體戰略的統一。
"玩車不倦"則樂觀地表示:"吉利雖面臨諸多挑戰,但作為自主品牌的領頭羊,依然大有可為。關鍵是要吸取教訓,凝練品牌戰略,在錯綜復雜的市場競爭中先發制人。"

危機就是轉機。在政策利好和行業變革的大勢之下,吉利若能審時度勢,創新求變,必將開創自主品牌的新紀元。
"尋常百姓"則感慨:"吉利的故事,折射出中國品牌的集體困境。如何從模仿追隨,到自主創新?如何從低端走量,到高端塑造品牌?這是無數中國企業需要思考的命題。"

吉利的個案,代表著中國品牌的群體圖景。創新力不足,品牌力羸弱,是自主品牌普遍面臨的瓶頸。打破桎梏,實現躍升,任重而道遠。
結語:透過吉利的故事,我們看到了一個自主品牌的努力與迷茫。在品牌泛濫、高端夢碎的背后,是中國汽車產業升級的煩惱與陣痛。
在合資品牌"一強獨大"的市場格局下,民族品牌突圍需付出何等艱辛?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中國企業如何立于潮頭,屹立不倒?

這不僅是吉利需要思考的命題,更關乎中國制造的前途命運。唯有以創新為魂,以品質立身,方能在逆境中開拓出一片天地。
汽車強國的夢想,終將在一代代中國汽車人的接續奮斗中成真。我們既為吉利的探索喝彩,也殷殷期盼它的蝶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民族汽車工業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