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時間,自主品牌份額完成了大逆轉。
據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5月,自主品牌國內市場份額達到57.5%,創歷史新高。與之相對應的,是主流合資品牌銷量同比下滑20.8%,市場份額跌至28.8%。曾幾何時合資車一車難求,如今卻落魄至此。
德系、日系、美系合資都有下滑
在5月零售銷量排名前十的車企中,合資車企的零售銷量普遍出現下降。例如,一汽-大眾同比降幅達到了17.5%,上汽大眾和廣汽豐田降幅在10%左右。此外,過去經常壟斷“車市前三”的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如今只有一汽大眾仍守住前三位置,上汽通用已經跌出了前十。
其中,德系品牌和日系品牌零售份額分別為18.6%和14.8%,分別下滑2%和3.2%,而美系品牌現狀最差,零售份額僅占6.7%,同比下降1.4%。三大主力合資車系份額全線失守,合資車企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合資車企新能源滲透率低
另一個數據也非常有意思。
5月份,主流合資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為8%,主力銷售車型幾乎全部是燃油車型。與之相對的,5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滲透率已經達到59.8%,甚至豪華車型的新能源滲透率都達到了32.7%。從市場上來看,5月份國內燃油車零售銷量下降23%,而新能源車型批發銷量增長32.1%。
這組對照數據說明,主流合資企業在新能源車型上的布局遠滯后于市場需求,在短時間內想要大幅度逆轉幾乎已經不可能,在未來,合資燃油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車型被市場加速淘汰。
市場變化超過預期
其實對車市比較熟悉的小伙伴們都能發現,合資車企在戰略上出現了誤判。
在2024年之前,雖然合資車企在布局新能源車型方面動作不慢,但是規劃方向上始終都堅持油電共進的策略,這背后的原因是合資車企拳頭產品都是燃油車型,在生產制造、研發、銷售渠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固定資產數額非常大,如果全面放棄燃油車無異于直接宣布破產。
另一方面,合資車企對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出現了誤判。據某位合資品牌大佬所說,中國車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發展,要比預想得來的更快、更猛,很多合資車企根本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在戰略上出現了重大失誤。
自主品牌發展勢頭猛
正如前文所講,5月份,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高達59.8%。比亞迪表現尤為突出,5月份,比亞迪的零售銷量達到了26.8萬輛,穩居銷量榜首,除了比亞迪之外,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和奇瑞汽車等自主品牌也在5月份取得了不俗的銷量成績,其中吉利的銷量也實現了同比增長,增幅達到了31.6%。
而在出口方面,自主品牌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2024年5月,中國汽車品牌出口量再創新高,其中奇瑞汽車以72688輛的出口量位列第一,顯示出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對于自主品牌來講,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一個極佳的窗口期,正在重塑中國車市現狀,不過隨著競爭加劇,價格戰的愈演愈烈,自主品牌在盈利方面可能會遇到難題,部分造車新勢力已經出現資金鏈緊張的壓力,并且這種現象在短期內不會有趨勢上的改變,在今后,自主品牌將在利潤降低的狀態下,如何保持持續擴張是一道難題。而在出口方面,隨著歐美市場提升關稅的小動作,也同樣會影響自主品牌的出海之路,如何找到一條合適的出海之路,也考驗著自主品牌們的決策力。
寫在最后
短短幾年間,中國車市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主品牌借新能源之風迅速崛起,而曾經風光無限的合資品牌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這不僅是技術革新的結果,更是市場選擇和消費者需求轉變的必然,合資品牌的衰落,不僅僅是銷量的下滑,更是其固步自封、錯失市場先機的代價。
面對未來,自主品牌也需謹慎行事。雖然新能源市場帶來了機遇,但挑戰同樣并存。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盈利能力,如何在出口市場上應對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都是自主品牌必須面對的問題。只有不斷創新,緊跟市場需求,才能在風起云涌的車市中立于不敗之地,合資品牌的今天,或許就是自主品牌的明天,唯有居安思危,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