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創新科技大會(Tech World)、F1中國大獎賽、聯想八大戰區新財年誓師大會、中國人形機器人開發者大會…24財年,如果要說到那些“最忙碌”的“活動C位”、“吸睛王者”,那肯定會包括聯想晨星足式機器人GS和IS!
這款聯想首次推出的足式機器人,由聯想研究院上海分院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統與振動全國重點實驗室高峰教授團隊共同研發,一經推出就是大小兩種型號,并在國際三大工業設計獎項中斬獲其二(IF&紅點)。

在智能機器人研發領域,聯想技術實力強大,而上海交大科研能力強勁。高峰教授團隊在機器人運動控制、結構設計及傳感技術等方面的深厚積累,與聯想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領域的領先優勢強強聯合,最終讓這款智能六足機器人成為現實。
智能六足機器人:機械、電氣與軟件全面突破
在應用方面,聯想晨星六足機器人GS和IS分別定位于不同的應用場景。GS主要面向工業巡檢和復雜環境下的任務執行、野外勘測和應急救援;而IS則側重于高精度、高穩定性的巡檢作業及科研教育領域的應用。

在機械方面,項目團隊實現了多項優化。通過改進內部散熱結構,機身內部溫度從最高90度降至50度以下,有效提升了機器人的工作穩定性。此外,關節防水性能提升至IP66等級,整體減重10公斤以上,使機器人更加輕便靈活。
在電氣方面,團隊對電源板進行了優化,減少了30%的功率器件,板載過流能力提高了50%。同時,通過優化集線板布局和新增多種外設接口,進一步提升了機器人的電氣性能和擴展性。

在軟件方面,機器人控制系統得到了顯著增強。強化了模型預測控制(MPC)功能和閉環外部干擾算法,使機器人能夠抵抗高達500N的側向拉力。此外,新增的足端探測樓梯功能,使盲上樓梯的成功率提高到了100%,顯著提升了機器人的環境適應能力。
此外,具身智能方面,面向開放動態環境,團隊提出了具身導航框架。通過語言大模型理解自然語言指令,將復雜指令分解為動作序列;開發了動作選擇模型,根據機器人當前狀態和任務需求不斷協調不同的動作網絡。機器人通過大模型和長短記憶推測目標方位,結合3D語義地圖給出的物體關系對指定目標進行搜尋,并規劃行走路徑。團隊利用AIGC建立典型場景的隨機環境并加入物理引擎,并采用強化學習訓練機器人行走和探索,優化探索策略。
校企聯手,取得高水平學術成果
在此次校企合作中,不僅實現了六足機器人的成功研發,雙方在學術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非凡成果。圍繞機器人的狀態感知和步態優化等領域,雙方搭建了多個理論框架,優化了足式機器人在自適應行走規劃和能量消耗等方面的問題,共同發表了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這些校企研究成果不僅提升了聯想和上海交大在智能機器人領域的技術水平,也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由聯想研究院整體牽頭的聯想校企科研合作是聯想技術創新生態的重要一環,致力于推動聯想研發部門與高校圍繞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挑戰,進行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聯想、產業界以及學界的雙贏。當前,聯想與高校的合作布局主要包括重點高校戰略合作計劃 (如上海交大、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室計劃、聯想科學家計劃,中國計算機學會—聯想藍海科研基金計劃,以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聯想藍天科研基金計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