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隨著汽車聯網功能的普及以及汽車AI算法對于海量數據的需求,整個汽車行業也正在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網絡安全危機”,最近兩年僅針對車企的互聯網惡意攻擊就高達百萬次以上,而在去年國內更是發生了20多起與汽車網絡安全有關聯的事件,這些事件都或多或少與用戶的隱私安全相關,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這一問題。
對此,車夫咨詢合伙人曹廣平表示:“在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數據泄露風險與安全防范始終并存,這不僅關乎用戶在第三生活空間內的隱私安全,更可能直接威脅到行車安全乃至國家機密”。

而面對如此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國家相關部門也制定了有效的措施以盡可能避免相關隱私泄露事件的發生,早在2021年工信部就聯合多部門發布了《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的試行辦法,特別是關于用戶隱私問題,明確規定“汽車數據處理者在處理數據時應堅持“車內原則”,即所有車內信息(視頻、圖片)等不得上傳至網絡,而這也迅速給消費者打了一劑定心針,在車企的規范操作下,智能汽車開始迅猛發展。
不過前段時間,高合車內攝像頭事件再次引起了大家關于“車內隱私”安全的討論,一些網友認為,盡管國家法規以及車企都對車內數據有著非常謹慎的處理方式,但只要自己的隱私被搜集存儲在車里,哪怕不主動上傳,也不排除因為系統安全漏洞而被動泄露,就好比自家電腦一樣,一旦中毒就很可能泄露隱私。

因此,在相關監管機制以及車企防護手段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禁止在車內安裝和使用那些可以收集車主個人信息的功能,例如人臉指紋識別、眼球追蹤以及與聲音相關的生物識別技術,或許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源上杜絕隱私泄露的發生。
不過,從實際的情況來看,要想禁止車內的傳感器設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前九個月,在我國新銷售的汽車中,有4817.2萬輛新車都裝載了高清攝像頭,其同比增長幅度高達34.1%,其中可能會涉及車內隱私安全的內部攝像頭共計233.6萬顆,其增長幅度高達96.3%。

也就是說,從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在新產品上使用能夠采集數據的攝像頭傳感器。畢竟,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攝像頭就好比是這套系統的眼睛,沒有這類設備獲取汽車內外的信息,汽車的智能系統將無法正常工作。比如,人機交互需要人臉和手勢識別,駕駛員疲勞需要眼球追蹤,再者一些娛樂功能也需要攝像頭的參與。
因此,要想封殺掉車內攝像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目前比較折中的辦法是主動將攝像頭采集功能的使用權交給用戶自己決定,比如在系統中增加關閉攝像頭的選項,再比如增加物理的隱私開關等,都是更加合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