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員苗彬彬的眼里,自己是一名在特定區域內不斷搜索“碳足跡”的“偵察兵”。
要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首先要知道我們排放了多少溫室氣體。但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該如何“看”到它的排放量呢?
正因此,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員這一新興職業應運而生。近日,記者也化身“偵察兵”,和麥瑞哲(杭州)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員一起,走進企業生產車間,體驗如何將“無形”的氣體變“有形”。
帶著好奇心 “偵察”企業每一個角落
按照和苗彬彬的約定,記者來到了嘉興的一家輪胎生產企業。由于這家企業只涉及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今天,我們兩位“偵察兵”的任務是實地搜尋這家企業的碳排放來源。
“戴上安全帽,穿好工作服。車間是一家企業碳排放的‘重頭’,所以我們先去那里看看。”當記者詢問要帶什么工具時,他思考了一會兒說:“帶上你的好奇心。”
在車間門口,三層樓高的機器正發出著巨大的轟鳴聲。企業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輪胎生產的第一道工序——密煉,負責將橡膠等多種原材料混合。而用到的生產設備密煉機也是工廠的“耗能大戶”,占全公司用電量的20%。
記者跟隨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員在車間調研
“除了電能,它還耗費別的能源嗎?這樣的機器車間里一共有幾臺?這一工序用到了哪些原料?”苗彬彬馬上拋出了一串問題。正當記者聽得迷糊時,他解釋道,雖然肉眼看不見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燃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都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這些能源消耗量可以通過電力、柴油等形式被清晰地統計。
這樣一來,原本抽象的氣體排放量,在每一道工序、每一個設備上就變成了一個個熟悉的數字。“這個好像不難,要不接下來就讓我來盤查,你幫我補充一下?”記者自信地提議。然而,想要一處不落地“偵察”到這些數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記者跟隨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員在車間調研
在記者依葫蘆畫瓢地盤查完之后的8個晦澀難懂的生產工序后,車間外駛過了一輛輛貨車。當記者轉身離開時,苗彬彬卻又叫住了記者,向企業負責人提問道:“這幾輛車在運原材料嗎?運了哪些?通過什么運輸方式?運輸距離有多少?”
原來,除了車間內生產用的設備會消耗大量能源外,原材料的運輸工具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比如貨車會消耗柴油,海運消耗石油,在盤查時千萬不可忽略。
同時,企業里還有著不少能夠抵消碳排放數值的物件。苗彬彬一邊環顧四周一邊告訴記者,工廠屋頂的光伏以及路邊的綠植都是一名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員需要“好奇”的物件。
“在‘偵察’的過程中,你需要有一雙能發現‘碳足跡’的眼睛。”苗彬彬說。
梳理測算邏輯 為數據找到“安身之處”
然而,對于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員來說,實地“偵察”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根據“偵察”的內容,設計出一套能夠靈活測算不同工序、不同設備、不同產品的碳排放量的邏輯系統,則更耗費精力。
第二天下午,記者在公司見到了正在梳理表格的苗彬彬。“我們先根據昨天調研到的材料,梳理各個碳排放環節的詳細信息,整理一份初步的溫室氣體需求調研表后,再填入企業提供的各項能源數據。”
記者的任務,則是梳理其中一個工廠的生產工序和設備數量的能源數據需求,也是這份表格中最為基礎和簡單的一步。然而,在分類記錄完昨天近一小時的錄音后,我還需要和企業提供的23頁資料進行對比,檢查是否有遺漏和出現差錯的環節,僅僅統計一個工廠就花了近兩小時。
“苗老師,整理一份完整的需求表格一般需要花多久的時間?”記者提出了疑問。“上一家企業的表格我做了20多天,期間還要再去實地調研3次左右。”苗彬彬說,表格的內容要不斷根據企業實際的情況修改,明確哪些能源數據能夠實時更新,哪些需要人工錄入,不斷優化測算的邏輯。
而獲取數據的過程,則需要單獨和企業的各個部門溝通。“前兩年我剛入這行的時候,許多人對我的工作不了解,所以我很難立刻拿到全面的數據,得挨個向各個部門去解釋我的調研目的。”
現在,隨著減碳降碳的理念逐漸被大家接受,苗彬彬告訴記者,像昨天調研的企業甚至已經裝上了能源數據系統,我們可以直接拿到“新鮮”且準確的實時消耗數據進行計算。
加減乘除 讓“無形”變“有形”
“可是,不同種類的能源數據怎么才能轉化成統一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記者有些疑惑。
苗彬彬向記者展示一份他整理的“排放因子”數據庫,上面記滿了不同的數字。“排放因子法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出的一種碳排放估算方法,也是目前適用范圍最廣、應用最普遍的方式。”通過將各類活動數據乘以對應的碳排放因子或碳清除因子,加總之后就可以得到碳排放總量。
說著,他便舉了個例子。假設一家企業一年消耗市電2億度,生態環境部2023年發布的用電排放因子是0.5703,二者相乘就是這些電力消耗產生的碳排放總額。
“從第一次實地調研,到最后形成碳管理平臺最少需要三個月,開發、產品設計的人員都需要在后期同步跟進。而這個平臺生成的碳數據,能更好地幫助企業實時監控碳排放情況。同時,平臺數據可追溯,能為產品出海提供‘碳足跡’的真實依據。”苗彬彬說。
在他的文件夾里,存放著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為不同企業設計的近30個平臺。隨手點開一個,就能看到例如碳排組成分析、整體碳排放趨勢、各產線碳排放統計等各類數據。“咱們這次也會給這家企業做這樣的平臺,你看這個,有沒有什么直觀的想法,可以聊一聊。”苗彬彬把電腦推到記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