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中,龍永圖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是中國入世談判首席談判代表,曾任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我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參加聯合國會議,從來沒看到哪一場聯合國大會,像全球氣候大會這樣,能讓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政治觀點,不同國家之間進行合作。”龍永圖所說的是去年在阿聯酋迪拜舉辦的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有近10萬人參加,16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世界級氣候大會。
龍永圖
一邊是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一邊是新能源的高速發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新能源是否成為應對全球變暖的一劑良方?面對新能源國際合作的“雜音”,資深專家和企業又如何看待?
5月30日-31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城市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論壇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在“新能源促進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外經貿部原副部長龍永圖主持了一場高端圓桌對話。
回應國際熱點:
新能源產能是否過剩?應由全球需求決定
歐盟委員會在去年10月宣布對原產自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路透社5月29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歐盟將推遲決定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直到6月9日歐洲議會選舉結束之后。
在圓桌對話現場,龍永圖也回應了中國新能源“出海”的話題。
“國際合作總體來講是不錯的,當然也出現了一些雜音。比如針對中國在電動汽車、光伏產業,風電出現的一些新突破,一些西方國家感到有一些‘振動’。”龍永圖認為,西方國家看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到歐洲,認為中國產能過剩,由此引發的振動是“很自然的”。
但是,市場經濟即需求推動的經濟。產能是否過剩應由需求決定。龍永圖認為,從需求端來說,全球對新能源的需求是很大的。
參加對話的另一家新能源企業,明陽集團聯席董事長汪海濤從企業的角度也回應了產能過剩話題。
“過剩的產能肯定是落后產能,落后產能怎么可能輸出海外?”汪海濤一針見血提出質疑。他認為,從市場的角度,歐洲、美國都是發達國家,對產品品質要求很高,能到歐美的中國產品品質都很高。
點贊英國代表:
希望全球合作 讓發展新能源成為人類共同愿景
在圓桌對話時,英國西北安普敦郡審計議會主席兼保守黨副主席安德烈·岡薩雷斯說,英國電動汽車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而中國開發出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新能源汽車。他表達了雙方合作的期待。
龍永圖聽后很高興,接過話筒回應。“他講到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他也很謙虛地表示希望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能夠進行合作,共同把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推向一個新階段。我覺得這完全是一種合作的態度。”龍永圖說,中國并沒有滿足新能源汽車或者新能源方面的成就,希望和全世界國家合作,特別是與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合作。
“如果全世界的國家和企業都能夠采取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的態度,全球推動新能源發展就很有希望。”龍永圖認為,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不管是從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或是個人層面,都需要更大的格局,更長遠的眼光,把新能源發展放在整個人類文明的背景下,讓發展新能源成為人類共同的愿景。
解讀內在意義
中國發展新能源的三大邏輯
新能源的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為何要全力發展新能源?龍永圖從高質量發展、能源安全和國家國際形象三個方面,解讀了發展新能源的三大內在意義。
龍永圖認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是不是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有兩條核心標準:一是民生,二是公平。一個國家的發展,能不能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滿足他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民生”是衡量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標準;“公平”即一國的經濟發展能否讓貧窮和地區差別縮小。
他認為,發展新能源能滿足這兩條標準。一方面,新能源改善環境,滿足老百姓對于藍天、白云、清潔水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國西部地區大搞風能和太陽能,新能源成為西部產業的重要抓手,能縮短中西部的發展差距。
從能源安全的角度,發展新能源是解決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一步。通過發展新能源,“中國正在迅速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擺脫對于國際石油市場的依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能源安全。”
此外,龍永圖還認為,發展新能源還有利于中國提前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這事關中國的國家形象,能彰顯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中的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