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在2021年上任之初曾承諾,其政府將改變德國與中國的經濟依賴關系。三年后,有關‘減少對華依賴’的論調已被其他呼聲所取代。”
通過觀察朔爾茨此次訪問中國,《紐約時報》當地時間4月16日發現,這位德國總理面臨著一個微妙的情況——既要承受來自盟友的壓力,也要平衡本國經濟的出口導向型需求。盡管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希望中國縮減在綠色能源領域(包括電動汽車)激增的出口,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近期訪華前后還大肆炒作所謂“產能過剩”,但與此同時,德國企業的高管不僅渴望維持在華業務,甚至還希望繼續擴大。
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中,有兩家企業的高管此次就隨朔爾茨來到中國。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就明確表示,退出中國不是選項,而是要擴大其公司在華地位;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更是強調“自由貿易和競爭”原則,并直言“沒有感受到來自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威脅”。
4月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上海發表講話。圖自澎湃影像
報道首先指出,中德關系依舊緊密,特別是在經貿領域。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為11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1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創下歷史新高。與美國和日本的企業不同,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幾乎沒有減弱的跡象。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關系中,德國扮演著非常特殊的角色。”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馬克斯·曾萊恩(Max J. Zenglein)指出,電子產品和電子技術,以及機械和化學品,仍然是德國對華重要的出口產品。“隨著美日等國家與中國的關系更為尖銳,德國在獲得技術和資本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方面絕對處于優勢地位。”
4月16日,朔爾茨在北京強調了德國企業在幫助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的作用。“過去兩天,我隨商業代表團訪問了重慶和上海,德國企業為中國的增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做出的貢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教授表示:“中德一直互為重要經濟體,中德經貿合作也一直是中德合作乃至中歐合作最主要、最基礎的領域,過去曾被稱為‘穩定器’、‘穩定錨’或‘壓艙石’,盡管德方現在強調所謂‘去風險’,但也不得不承認這兩大經濟體之間最主要的利益其實就是經貿合作。”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重慶,開啟訪華之旅。圖自澎湃影像
然而另一方面,同為德國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卻不斷炒作渲染對于“中國商品涌入”的擔憂。就在上周,她還曾聲稱,對于歐洲仍然是最后一個對中國全面開放的市場,她“深感擔憂”。
隨著中國汽車行業的快速崛起,去年,歐盟委員會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發起了反補貼調查,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做出最終決定。不過,報道稱,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都在中國大舉投資,顯示出有意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在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中,與朔爾茨同行的有環境、農業、交通三位內閣部長,以及由西門子、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重量級企業負責人組成的德國“商業天團”。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宇方介紹稱,環境部長施特菲·萊姆克(Steffi Lemke,綠黨)、農業部長策姆·厄茲德米爾(Cem Özdemir,綠黨)以及交通部長沃爾克·維辛(Volker Wissing,自民黨)隨朔爾茨訪華,被認為頗有深意。環境、農業和交通領域正是中德合作具有良好前景的具體領域,因此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朔爾茨的務實風格。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我們是一家領先的豪華汽車制造商,我們在中國發展強勁,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aellenius)在接受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采訪時這樣表示。“退出這么大的市場不是一個選項,相反,我們正在擴大我們在這里的地位。”
資料圖: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
德國汽車行業的代表們指出,德國有數千個工作崗位依賴于中國市場產生出的收入,德國汽車制造商越來越依賴中國團隊在自動駕駛等領域進行研發,而這些領域在歐洲并不先進。《紐約時報》稱,在朔爾茨此次訪華期間,中德兩國部長間簽署了一項協議,致力于自動駕駛技術的標準化。
而同樣隨朔爾茨來華的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Oliver Zipse)則表示:“我們的指導原則應該始終是自由貿易和競爭。”他提到了日本、韓國和其他在歐洲銷售汽車的國家,并補充說:“我們沒有感受到來自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威脅。”
朱宇方注意到,對于歐盟對華發起的調查,齊普策來華前的表態也很具代表性:“目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我們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進口中國電動車,不會對歐洲汽車產業造成實質傷害,對這些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不符合歐盟的利益。中國是寶馬集團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寶馬集團都作出同樣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