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一直是爆款的象征。
作為最快月銷破三萬的新勢力車企,毋庸置疑,精準的產品定義必然是其成功要素之一。這不僅為理想建立起了品牌的護城河,也支撐著理想汽車在混亂的價格戰中依然能夠守住價值的底線。
最新的一季報中,理想汽車體現出了一股“韌勁”。一季度的交付量維持強勁增長態勢,已連續六個季度實現盈利,并且在新的競爭格局下,理想汽車依然領跑3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市場。
不過,必須承認的是隨著新能源競爭日益白熱化,理想汽車的壓力只增不減。它面對的不只是價格戰,還有新品牌跨界入局后的變化,以及一些不明來路的蓄意攻擊。
理想并沒有坐以待斃。產品定義能力之外,高效是另一個刻在理想汽車品牌基因里的詞。一如過去面對危機時理想所做出的迅速應對,包括重新聚焦增程、調整價格體系、完成產品迭代。
同時打磨產品和組織,以此驅動公司邁向下一個階段穩步邁進。 “隨著理想汽車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持續成長,我們會積極擁抱過程中的挑戰,并持續聚焦提升經營效率,堅持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李想表示。
一季度增速大幅領先大盤,連續六個季度盈利
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理想汽車共交付8.04萬輛,同比增長52.9%;同期20萬以上新能源汽車大盤同比增長24.9%,理想汽車的增速遠高于大盤。
在售價30萬以上的新能源市場,理想汽車的市占率超過30%。
交付量增長推動了營收增長,也讓理想汽車的季度營收創下同期新高。財報顯示,理想汽車第一季度營收256億元,同比增長36.4%;第一季度經調整凈利潤為13億元(不含股權激勵等費用)。這意味著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理想汽車已經連續六個季度盈利,是國內唯一實現連續盈利的新勢力車企。
創同期新高的另一項數據是理想在研發上的投入。數據顯示,理想汽車第一季度研發費用達30億元,同比增長64.6%,且研發費用超過凈利潤,達到經調整凈利潤的2倍之多。
基于此,理想汽車已經在智能駕駛、輔助駕駛以及主被動安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理想汽車自研Mind GPT通過國家備案,由此理想汽車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自研大模型并成功落地、獲國家認證的汽車企業。據悉,理想汽車AD Max 3.0平臺的無圖版智能駕駛NOA目前在進行千人規模的用戶公測,預計將在今年三季度面向全國開放。
雖然理想汽車第一季度的銷量環比上一年有所波動,但未來幾個季度的銷量增長仍值得期待。這一底氣來自于L6的爆款實力,據悉,L6首銷期累計訂單超過41000輛,由此帶動了理想汽車全系產品在五一期間訂單量創下同期新高。
展望第二季度,理想汽車預計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長21.3%至27.1%,將達到10.5萬輛至11萬輛;營收在299億元至314億元,同比增長4.2%至9.4%。
守住20%的毛利率健康門檻,理想回歸經營效率
盡管新能源市場競爭加劇,增速領跑的理想汽車確實也面臨著一些壓力。整體來看,雖然經營出現虧損,但經歷了三月的調整之后,理想汽車依舊守住了20%的毛利率健康門檻。
如此可圈可點的表現,主要歸功于產品力的全面升級。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持續聚焦用戶價值,推出了滿足更多年輕家庭出行需求的理想L6,將領先同級的智能化體驗以及增程四驅分毫不差地帶到了20萬元級別的車型上。
此外,針對增程和高壓純電,理想汽車采取了不同的銷售策略。理想MEGA從0到1經營,優先布局在高端純電消費能力強的17個核心城市。決定聚焦增程后,李想也在電話會議上宣布了推遲純電產品上市的消息。李想認為,足夠多的自營充電樁是銷售中高端純電SUV的必要條件,首先必須滿足自營的充電樁達到特斯拉中國的數量。
為此,理想汽車正在以“一天一站”的建設速度加速建設充電網絡。5月15日,理想超充站第400站正式上線。理想汽車堅定投入超充站布局,并堅持城市和高速并重的布局策略。按規劃,理想汽車目標今年底建成2000座以上超充站,充電樁數量突破1萬個,為理想汽車車主和全行業的新能源汽車用戶帶來便捷的補能體驗。
四月,理想汽車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矩陣型組織升級。李想強調組織2.0變革最大的變化是成立了質量運營的專門團隊,專注于高質量的決策和提升執行效率。
多家券商積極看好理想汽車二季度的發展,據摩根士丹利5月21日發布的理想汽車更新的估值報告明確表示,對理想汽車的訂單和毛利率保持信心,并給出理想汽車美股目標價為53美元,港股目標價205港元。
最后
市場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超過50%。按照創新者曲線,新能源汽車發展已經進入晚期大眾階段,這意味著消費者會進一步向頭部品牌集中,而理想無疑擁有巨大的領先優勢。截至2024年3月31日,理想汽車累計交付71.3萬輛,位居中國新勢力車企交付量冠軍。
不僅如此,理想汽車也是現金儲備最多的車企之一,其近千億的儲備金將進一步支持其長期投入研發,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聚焦用戶價值,回歸經營效率。這將成為理想汽車穿越周期、擁抱挑戰的法則,也是其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持續成長,向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人工智能企業這一愿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