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網上有這么一句話:“二十來萬的比亞迪咋看不順眼,十萬以內的比亞迪找不出缺點。”
現在的新能源車市場呈現的態勢就是比亞迪還有廣汽等大型企業在二十萬以下的大眾市場攻城掠地,并積極布局,準備向燃油車發動總攻。而其他大多數廠商則扎堆在二十萬以上的中高端市場,死磕智能駕駛和豪華配置。連在手機領域以主打性價比起家的小米也在開始造車后對米粉“9萬9交個朋友”的呼喊充耳不聞,隨了大流兒。
于是“找不出缺點”的比亞迪也被一些人找到缺點了——開出去沒面子。
為何市場會如此分化?是比亞迪造不出高檔車,要不來面子;還是新勢力撂不下面子,看不上大眾車型的那點利潤?其實都不是,都有自己的打算,甚至是苦衷。
車的面子,也就是品牌溢價。這是個好東西,沒有企業不喜歡。它能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更穩定的市場份額,唯一的問題是需要市場對產品、技術的認可和長時間的口碑積累。雖然比亞迪已經研究新能源車好多年,但新能源車在中國走入大眾視野還是得從特斯拉出現在中國街頭算起,因此可以說大家在口碑上都沒有什么歷史積淀,沒法通過講故事的方法立“車設”。品牌形象要在技術、豪華配置等其他方面下功夫。
打性價比樹立口碑看似也可行,但對新勢力實際是條死路,和掌握著產業鏈的比亞迪死磕性價比,沒有長城或者上汽、廣汽的身板兒你你扛得住嗎?沒看手握一千億進場的雷軍都放棄造年輕人的第一輛車,不和你交朋友了嗎?
因此新勢力普遍都選擇走高端智能化路線,但高端技術路線也是死中求活的不得已選擇。高技術意味著高投入,在各品牌內卷的時代,大家甚至等不到技術成熟,就將新成果推向前臺。和固定資產投資不同,失敗或者走錯路線那投資就打了水漂,而用過的成熟技術卻會迅速普及,消除既有產品的代差,你的品牌也就維持不住高端“車設”,最終血本無歸了,高合就是例子。
更要命的是伴隨著研發升級和技術成熟,技術的估價卻在加速貶值。這讓電動車的高端化猶如走鋼絲,不能停、不能錯、還不能慢。無怪乎王傳福前兩年嘲諷智駕是“虛頭巴腦的東西”,不成熟,成本高,貶值快,同樣在新能源賽道上的汽車大廠只要穩如老狗的占領大眾市場,就能逼著新勢力跑到吐血。其實這點大家都有共識,理想高管在mega發布后接受采訪時表示,預計最終市場將只剩下3個左右玩家。當然,他必須說理想是其中之一,但新勢力的超級馬拉松耐力如何還真不好說。
所以新能源車的面子問題我們也有了答案:比亞迪們目前在大眾市場主打的就是性價比,當然漢、唐等產品也有不錯的配置,能兼顧面子。雖然智駕方面現在也有大動作,但還沒到瘋狂追求智駕,置對手于死地的時候;新勢力有高端配置,但選擇后你要有接受產品快速貶值的心里承受能力。如果你既要又要,還是買個燃油版的BB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