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得怎么樣?《外貿新觀察》4月13日帶您一起去了解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助力外貿高質量發展。
近段時間,浙江義烏的商戶火爆“出圈”,他們在視頻中化身語言達人,熟練切換多國語言介紹自家的生意。在義烏國際商貿城,越來越多的商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秒變多國語言大師,與外商無障礙溝通。
不少外籍客商看到了張吉英的AI短視頻,主動找到她來談生意。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商戶只需要錄好一段中文視頻后上傳到平臺,很快就能自動轉化出36種外語版本,輸出時還會根據發音調整畫面中的口型。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不僅讓義烏的商戶們提升了國際知名度,更深刻改變了他們的經營模式。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傅江燕的貿易伙伴從南美、非洲拓展到了中東、東南亞、歐洲等地,眼下,忙碌成了常態,訂單已經排到了7月份。
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戶傅江燕稱:“會有很多這種意想不到的訂單,視頻發出去以后,我經常會因為一個視頻就直接把一款貨全賣完。”
據統計,自去年3月人工智能平臺正式上線以來,嘗試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經營的商戶已超過1萬戶,占到整個義烏市場商戶的20%。
技術出海 中國方案服務全球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逐步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實踐,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在深圳前海,人工智能企業已在金融、制造、物流、文創等領域形成示范應用場景。在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同時,國內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的出海也正在影響著國外人們的生活。
這段地球和銀河同框的太空畫面,就是由記者手中的這款國產全景相機完成的。這款相機有兩個魚眼鏡頭,通過特殊的算法可以將多個視頻無縫拼接在一起,最終形成完整連續的全景視頻。
深圳前海的這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影像處理技術,借助衛星搭載,創新性實現了“衛星第一視角”沉浸式體驗。這家企業生產的全景相機目前已經銷往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市場占有率已超過50%,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