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培軍。
詩仙李白曾在37年內先后七次游歷安徽小城當涂,留下了大量詩文作品,最后選擇終老于此。近日,數位網絡名人走進當涂,探索李白的足跡,進行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邀請到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培軍,聽他講述李白和安徽小城當涂的故事。
李白如何用詩句描繪鐘愛的當涂?歷經浮沉,他最終埋骨青山,背后又蘊藏了哪些情感?
澎湃新聞:詩仙李白一生去過18個省、206個州縣、80座山、60條河流、20多個湖潭,足跡幾乎遍布大半個中國,最后選擇在安徽當涂終老。李白和當涂之間有什么故事?
王培軍:從李白詩文及有關文獻來看,其實他到當涂遠不止七次,大略計之,有十四五次之多。25歲時李白離開蜀地,東出三峽,沿長江而下,行至當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李白第一次游歷當涂,也是李白詠當涂山水的第一詩,樂觀豪邁,意廣才高,對未來充滿了豪情壯志。
后來的37年間,李白經歷人生起落,官場浮沉,又多次到當涂尋幽攬勝,題詩吟詠,尋找其所仰慕的南朝詩人謝朓的蹤跡,寫下了如《夜泊牛渚懷古》《姑孰十詠》《九日龍山飲》等幾十首傳世之作。當涂見證了李白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也陪伴了老年時的落寞蕭散。李白獨愛當涂大青山,因這里有謝公宅的遺存。最終,李白葬于青山,所謂“宅近青山同謝朓”,也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后漢書》中的高士梁鴻,死后葬于要離冢旁,當時人都說:“要離烈士,而伯鸞清高,可令相近”。古之名士之間,其氣類相感,往往如此。
澎湃新聞:李白多次到當涂是一種心之所向嗎?當涂對他意味著什么?
王培軍:李白為人生性通脫,豪放不羈,喜歡游山玩水。盡管才高八斗,但他一生仕途不得志,一肚皮的牢騷,亦不能不有所發泄,所以寄情于山水之間,對他是有對治的作用的。
當然,多次到當涂,和李白的“追星”也有關系。李白對南朝詩人謝朓最為仰慕,在《李太白文集》中,有許多首詩,在題目中就有謝朓的,如《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等等。又有詩題中雖無謝朓之名,但詩中卻屢提謝朓的,如《酬殷佐明見贈五云裘歌》:“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謝朓已沒青山空,后來繼之有殷公。”《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曾標橫浮云,下撫謝朓肩。”《寄崔侍御》:“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朓樓。”《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聞道金陵龍虎盤,還同謝朓望長安。”至于“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的“小謝”,也是指謝朓,則是無人不知的。又據《當涂縣志》記載,李白在大青山先后寫下《謝公宅》等多首詩,表達其追慕和緬懷。謝朓是“謝家子弟”,風流文采,照映當時,與謝靈運并稱“大、小謝”。他在宣城當過太守,李白多次在當涂尋找謝朓的遺蹤,在精神上,是有親炙私淑之意在的。
安史之亂期間,李白因卷進永王李璘事而系獄,雖終獲大赦,但不免遭到打擊,身體亦抱恙,經濟窘迫,他只得投奔族叔李陽冰。李陽冰是一位大書法家,“筆法妙天下”,時任當涂縣令,與李白亦親亦友,所以李白終老于當涂,亦得李陽冰之力。一定程度上,當涂于李白頗似相識甚久的一位“江南舊雨”,見證了他的出世和隱世,并成為一代詩仙最終的歸宿。
澎湃新聞:37年間李白前后七次游歷當涂,在此留下56首千古詩篇。他的作品體現了對當涂什么樣的感情,能舉例說明嗎?
王培軍:李白喜歡當涂的山水,對于當涂的山水名勝,他的詩中是多有詠贊的,比如他的《姑孰十詠》。《十詠》的第一首是《姑孰溪》:“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漾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第八首是《牛渚磯》:“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亂石流洑間,回波自成浪。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第十首是《天門山》:“迥出江上山,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參差遠天際,縹緲晴霞外。落日舟去遙,回首沉青靄。”(《姑孰十詠》以前有人認為是偽作,不是李白的詩,惟據今人房日晰等考證,則確為李白作)這些詩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了李白對其景色的愛賞之意。
有時不是專門詠景之作,也有涉筆寫當涂之景的,如《自金陵溯流過白璧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滄江溯流歸,白璧見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陰雪。幽人停宵征,賈客忘早發。進帆天門山,回首牛渚沒。川長信風來,日出宿霧歇。故人在咫尺,新賞成胡越。寄君青蘭花,惠好庶不絕。”就是其一例。
當然,李白的游山玩水,寄情山水,一面是耽愛大自然,“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一面亦是借山水之力,忘卻俗世的煩惱。李白的抱負是施展所學、建功立業,最后功成身退,“欲回天地入扁舟”。但官場與他的品性相悖,利祿之途,終究不適合他。李白沒有改變自己,他始終追求純真,追求做真正的自己,選擇了放浪于山巔水涯,終老于山水。
當涂城市風光。當涂縣委宣傳部供圖
澎湃新聞:在李白留下的關于當涂的詩中,不同時期的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心境有變化嗎?
王培軍:李白的詩雖然寫得好,但他的風格變化其實是不多的,在豐富博大上,李白不及杜甫,但天才比杜甫高。所以明代的王世貞批評李白就說:“百首以外,青蓮較易厭。”就是從此著眼的。但李白在當涂的詩,仍有早晚的不同,早年的如前面舉過的《望天門山》,可為代表,其意興是甚豪的;晚年的如《橫江詞》六首,心態就很不同了,大有世途險惡、欲往無從之意。如第一首:“人言橫江好,儂道橫江惡。一日三風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第二首:“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第五首:“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一而再、再而三地寫江水之險惡,仿佛是所歷人事的余悸,在詩中的一種投射,有以使然的。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事。
澎湃新聞:李白和謝朓有哪些共同之處,在精神上有哪些共鳴和碰撞?李白在詩作中,有謝脁的風格影子嗎?
王培軍:謝朓是南朝最有名的詩人之一,出身世家大族。謝朓的祖父是謝述,謝述的祖父是謝據,而謝據是謝安的哥哥。所以謝安是謝朓的高叔祖,而謝朓是謝安的侄曾孫。即所謂的“王謝子弟”。“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奕奕皆有一種風氣”。李白自以為是涼武昭王的九世孫,他對于謝朓的喜愛,與王謝子弟的身份,也不是沒有關系的。這就像杜甫寫曹霸的“將軍魏武之子孫”,是同樣的心理。當然最主要的,是謝朓的詩文清麗,不喜雕琢,批評家稱其詩是“自然流出”(劉熙載《藝概》),這正好符合了李白的喜好。李白所推崇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他本人的詩也是通脫自然的,不好為律詩,不像杜甫那樣的刻意為詩,律法森嚴,而更傾向于不刻意、不窮氣盡力的自然之風,這也見出李白的精神上的自由和不拘。一定程度上,二者在文風上都追求自然之美。
可以說,李白和謝脁是異代的“精神眷屬”,是跨越數百年時光的知己。所以他多次在詩中懷念謝脁,比如《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澎湃新聞:去年夏天,電影《長安三萬里》很火,不少年輕游客穿上漢服到李白墓地拜謁,對酒當歌。李白在當涂的故事正被更多年輕人知曉,您覺得大家真正懷念李白的是什么?穿越千年時空,他和當代的年輕人產生了哪些精神鏈接?
王培軍:李白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曉,我看新聞上不少年輕人來拜謁李白,都會帶上一壺酒,與詩仙共飲。李白得到年輕人的偏愛,我想與他的性格是有關系的。李白是天才,豪情壯志,又灑脫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讀李白的詩,和詩仙跨越時空“交流”,也反映了年輕人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縛,想要從大自然、文學詩歌中獲取精神的力量,反叛“城市病”,擺脫日趨繁瑣的桎梏,像詩仙一樣過自由灑脫的真實的生活,“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使人生重歸于有意義。
澎湃新聞:上個世紀80年代起,安徽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對李白的研究,先后編輯出版了大量關于李白的書籍,專著和文獻。在研究李白文化方面,當涂有哪些獨有的稟賦優勢?
王培軍:李白的出生地有多種說法,學者多堅執己見,迄未有定說,但是李白在當涂終老長眠于大青山則是一個堅確的事實,是沒有任何異說的,我認為這是當涂獨有的資源稟賦。每年,馬鞍市的李白詩歌文化節都在當涂舉辦,全世界各地的李白迷和李白研究人員都會來到這里拜謁詩仙。當涂對李白墓保存得也很完整,在大青山谷家村還有李白墓的守墓傳人。一定意義上,當涂成為了李白的精神以及文化的載體地,這里也還有他生前所最念斯在斯的精神偶像謝脁的宅院。所有這一切,都會更容易使人讀懂李白,讀懂李白第一次出蜀地初見江南山水的入世豪情,以及他閱水成川閱人成世后選擇回歸青山的隱世之愿。
所以,在當涂研究李白,實地感受李白的故事,獲得的信息量一定是不同的,盡管相隔數千年,但是你的感受一定是更生動、更豐富的,在精神上也會有更多的“興發感動”。這也是研究李白的學者一定會到當涂的原因。
澎湃新聞:當涂在挖掘李白文化,塑造李白城市品牌方面,有哪些方面做的比較好?有什么建議?
王培軍:當涂政府一直在努力修繕李白的遺跡。20世紀80年代,李白墓作為景點正式對外開放。從“李白墓園”到現在的“李白文化園”,近40年間,當地以李白墓為核心,三次擴建景區,不僅硬軟件條件完善升級,這給全世界仰慕李白、研究李白的游客、學者們提供了緬懷、寄情、探索的機會,所以,當涂保護李白遺址的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白好游山川,在全國留下了不少蹤跡。如今,諸如四川江油等不少地方都在打“李白牌”,講述李白故事。但是,李白最終選擇歸老于當涂,這對于當涂是重要的優勢和資源。我認為在利用好“李白IP”方面,當涂可以在城市中更好的展現李白元素,做好文旅融合,除了宣傳李白在當涂的故事,還可以再現李白曾經在當涂吃過的小吃、喝過的酒、去過的道路、用過的東西等,打造太白小吃、太白美酒,以及建設文旅性質的太白商業街、李白城區,給游客展示李白當年在當涂生活的場景,更利于傳播屬于當涂的李白故事,號召大家來游當涂,讀懂李白。
澎湃新聞:歷史上,除了李白,還有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等600多位文豪在當涂留下了1000多篇詩文,當涂有什么獨特魅力吸引如此多的文學大家,寄情于此?
王培軍:能夠吸引這么多的文豪大家來到當涂,當涂自然是“家底”豐厚的。首先就體現在其擁有優質的自然資源稟賦。當涂有名山勝水、風光秀美。除長江之外,這里還有古中江所經的丹陽湖、石臼湖,有歷代兵家之要地、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有當涂古城的護城河、姑孰溪,有葛洪、陶弘景修身的橫山……當涂擁有秀美的山水,豐富的物產,悠久的歷史古跡,對和李白一樣“好入名山游”的文人有著較強的吸引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當涂還有強烈的“名人效應”。中國的名山名水,往往是以名人的來游、賦詩、題字而更顯其名的,名人與名山水,可謂相得益彰。李白37年間多次來訪當涂,并在此終老,當涂得李白的加持,而更吸引后世來游的文人墨客,游者自然也就更多,游者更多,大家自然對這個地方也就更為向往,所以來此而游的,歷代的名士詩人,也就絡繹不絕于道了。李白在這里寫下了千古絕唱,后世的文人,在同樣的山水之間,也會仿佛隔著時間之河,觸景對境,追憶古人,與之神交唱和,撫古今于一瞬,而大發思古之情。
澎湃新聞:您最喜歡李白在當涂寫的哪首詩?對您有什么深刻的意義?
王培軍:我對于李白的詩,喜歡的很多,如寫于湖北安陸的《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寫于當涂的則是《夜泊牛渚懷古》:“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李白的這首詩中,固然也有一些牢騷,但是并不嚴重,其氣韻之疏逸,音節之泠然,讀之是使人非常愉悅的。
我本人是書齋中的學者,閉門讀書,有時也不免覺單調,所以對于李白內心也很向慕,因為他幾乎遍游了中國的名山大水,“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所得到的,不僅有他的詩,還有寄于山水之中的真我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