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湖南博物院前一日首次公開發布“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這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在數字化領域的重大應用。
數字人“辛追夫人”栩栩如生:她呈坐姿,年齡大約35歲,皮膚肌理清晰可見,毛發材質高度逼真,服飾妝造根據出土文物1:1還原,體型體態甚至手部細節也依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時情況復原。18日上午記者走進湖南博物院,揭秘“辛追夫人”的更多復原細節。
1972—1974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除了出土了3000多件(套)珍貴文物,還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辛追夫人。遺體發現后,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被視為考古史和醫學史上的奇跡。50年來,辛追夫人遺體一直保存在湖南博物院并向公眾展示,受到來自國內外游客和研究人員的關注,圍繞辛追夫人遺體的諸多研究也在持續進行。
2023年10月,湖南省博物院啟動辛追夫人數字人項目,聯合以顱面復原專家袁中標為首的國內一流專家團隊,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兩千年前辛追夫人的容貌,擬將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以一種鮮活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館員申國輝告訴記者,“今年1月初步完成‘辛追夫人’的容貌復原工作,目前復原了辛追35歲、50歲左右的面部形象,其發飾、頭飾、服飾等細節還在進一步深化中。項目下一階段擬推出的“辛追夫人”AI智能體可以進行多輪、長周期記憶和對話式互動。”
“辛追夫人”復原過程主要分為兩個步驟,一是顱面復原,二是根據顱面復原進行數字重建。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準確地對辛追夫人進行面部還原。
辛追人臉容貌特征的確定,主要依據多角度近距離觀察測量尸體樣貌、實戰經驗、數據庫分類樣本比較、出土時的病理解剖、出土文物、漢初時期妝容考證等,來推斷辛追容貌、氣質等特征。體態特征重點參照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中老太太龍鐘背駝形象,該形象能夠對應辛追尸體病理解剖發現的腰椎病癥狀。
中國顱面復原專家袁中標表示,“我們復原的原則是方法科學,運用領先的復原研究成果技術與扎實雕塑技能作方法支持,容貌真實客觀,嚴格按照尸體的顱面結構類型去推斷,不臆造、不迎合“辛追是美女”的過去流傳性喜好,通過現代先進的三維技術進行精雕細刻、渲染肌膚毛發質感,達到人物形象生動并且有藝術張力效果。”
數字人“辛追夫人”公開發布后,不少網友表示,這次發布的辛追形象很像長沙人。中國顱面復原專家袁中標解釋道,現今,辛追一直未能考證出生地以及籍貫,但她長期生活在長沙,受當地飲食習慣和氣候環境影響,她相貌特征和行為習慣久而久之會自然融入當地人特征。且從辛追尸體顱面結構看,長相相對也是普通的,身高也不高,并沒有特別之處,而且她的后代也許一直繁衍在長沙,辛追形象像長沙人或者長沙人形象像她也不足為奇。
記者了解到,湖南博物院下一階段擬推出的“辛追夫人”AI智能體可,以進行多輪、長周期記憶和對話式互動。實現數字人在多種不同能力語言模型中自由切換,使“她”能擅長文物講解、共情和實時對話等。
“辛追夫人”AI智能體還將首次嘗試語意識別,結合視覺音素口型匹配技術,可以達到有效定位口型、面部細微動作與發音完美吻合,使其說話的狀態趨于更為逼真的自然態。